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7)

2014-03-14 01:00
导读:其次,是马克思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在《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片段,马克思的理论关心主要集中在异化劳动上,其逻辑起点是孤立的劳动者,“

  其次,是马克思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在《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片段,马克思的理论关心主要集中在异化劳动上,其逻辑起点是孤立的劳动者,“社会”是不需要登场的。而到《穆勒评注》,由于马克思将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交往异化,在逻辑上必须要设定一个由复数主体组成的市民社会。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市民社会认识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和斯密。关于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我们从上面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中就可见一斑,他几乎跟黑格尔一样把市民社会理解为“需要的体系”。至于斯密,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不仅直接引用了亚当·斯密的“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的著名论断,而且与斯密一样,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一个分工和交换的体系。在《第三手稿》的“分工”片断的开头,马克思写道:“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社会是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这一理解几乎就是黑格尔和斯密的混合体。关于《穆勒评注》中的市民社会认识,我曾在前面提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一文中做过专门的讨论,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这里只想指出一点,马克思此时的市民社会认识同《德法年鉴》时期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他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市民社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

  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原型。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是突然地出现在《第三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片段中的,在那里马克思开始大段大段地讨论“社会”。我们试举一例:

  “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决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虽然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在同别人的现实的社会联系(wirklicher Gesellschaft)中表现出来和得到确证的那种活动和享受,在社会性的上述直接表现以这种活动的内容的本质为根据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会出现。”(MEGA②Ⅰ-2, S. 3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301页)

  从这段话来看,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的内涵做出具体规定,而只是从功能性角度将社会设定为人类的理想形态,其实《第三手稿》中有关社会概念的讨论大多都是如此。为什么不对这一至关重要的概念下一个定义呢?一个可能的猜测是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之前已经做过规定,这里只不过是将其省略了而已。当我们遵循这一思路来重新审视上面这段引文时,我们会发现:“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的说法其实在《穆勒评注》中也曾出现过,只不过当时是在货币和交换的语境中被阐发的;它们“决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这不正是意识到《穆勒评注》中市民社会内容的结果吗?因为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是要经由中介(货币等私有财产)才能实现的,而非直接的共同活动和共同享受。由此看来,市民社会是社会的异化形态。《第三手稿》中的社会概念是以《穆勒评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构架为前提的,是在扬弃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不等于费尔巴哈的“类”,也不等于赫斯的“共同体”,尽管他们两人也曾在人本主义角度大谈类、共同体、社会等概念,甚至也将这些东西设定为人类的理想。如果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认识还残存着黑格尔左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与赫斯的痕迹的话,那么经过《穆勒评注》中市民社会概念的洗礼,此时的他已经接近获得那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

  社会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说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的主题是异化劳动,作为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需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穆勒评注》的主题则就是市民社会(交往异化的体系),同样,作为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需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真正的共同存在性”、“总体的存在”;而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所面临的课题是要扬弃异化劳动和市民社会,去掉“异化”和“市民”这两个的形容词,实现对劳动和社会的综合,这时人的本质将必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马克思的思维进程颇似黑格尔“正反合”的三段论。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的话,这一进程可以表示如下:《第一手稿》(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穆勒评注》(市民社会——“总体的存在”)→《第三手稿》(劳动与社会的结合——“自由自觉的活动”与“社会存在”)(14)。当马克思完成这一进程时,他已经无限地接近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第一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六条)的思想,也无限地接近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和“市民社会”的历史观。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诞生地的话,能接近这些概念表明马克思离创立唯物史观已经不远了,或者毋宁说已经跨出了这不寻常的一步。

  总之,《穆勒评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其实质不仅在于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劳动逻辑的脱退,开始用交往异化来说明社会历史的真实结构;而且在于马克思的基本视角开始从孤立人转向了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说《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三、《穆勒评注》与赫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实际上已经在表明和论证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要高于劳动异化,《穆勒评注》在理论上比《第一手稿》成熟。但这并不是一个被我国学界广泛认同的结论,毋宁说正好相反,恐怕还属于“异端”,因为在我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手稿》在理论上比《穆勒评注》成熟,异化劳动高于交往异化。当然,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巴黎手稿》的文献学考证成果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在这里,我不想仅仅从文献学事实出发来直接否定这种观点,而是像在前面两节所做的那样,从理论逻辑和思想发展的角度再对《穆勒评注》的理论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赫斯的评价问题作些补充论证,不求去驳倒和取代主流见解,只求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被学界所接受、认同。

  1. 《第一手稿》与《穆勒评注》孰高孰低?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及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的基本事实,这就是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资本论》中,作为科学叙述逻辑起点的并不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或者干脆说资本,而是商品。马克思是从对商品关系的分析出发,推出货币、价值以及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然后才进入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对资本进行分析的。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分析存在着一个从市民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顺序。将这一事实与《巴黎手稿》相对照,我们会发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按照《巴黎手稿》中的写作顺序,即《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商品和货币分析)来写的;而恰恰相反,是按照交往异化(商品和货币分析)→异化劳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的顺序来写的。如果说《资本论》的写作循序是一种科学逻辑顺序,那么马克思何时认识到分析商品和货币的基础意义则是判定他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穆勒评注》尽管在经济学的成熟度上还无法与《资本论》相媲美,但其所表述的基本上属于商品、货币、分工和交换等内容,实际上相当于《资本论》的“商品章”。

上一篇:根据通常的描述,维特根斯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