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③林同奇,其文《25年来思想论域之演变1978-2003》是为柯雄文(Antonio S. Cua)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撰写的条目,旨在向西方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哲学—思想的演变,也是一种个人的诠释。
④关于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作为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解所作出的反映。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它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它颂扬理性,崇尚知识,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大力倡导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而人文关怀脱胎于人文主义,其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我国传媒使用的有关人文方面的意寓,多为人文关怀层面,表现在操作上为: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与呼声,对女性与儿童话语权的重新审视,由隐私报道而产生的争论与思考,对灾难性新闻处理的反思等。我国19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肇始在文学领域,1993第6期在《上海文学》发表的一篇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开始明确提出“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在此之后,围绕着“人文精神”的论争便超出学术藩篱和地域限制,从文学领域扩展到其它人文学科而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994年,《读书》杂志上特别开辟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专栏,分别以《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能否可能》、《人文精神寻踪》、《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文化世界:建构还是解构》为题发表了一系列的对话录,开始将这场论争推向高潮。这些对话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近现代二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史、思想史进行重新梳理与阐释,追寻现代人文精神失落的历史原因的问题;提出中国知识分子进行自我反省、怎么会丧失人文精神、如何去重建人文精神等问题;对当前文化现实及其热点进行批评的问题。1994年下半年的《文汇报》以《人文精神与文人操守》为总题又发表了四个专版的专题文章,1995年下半年的《光明日报》、《作家报》等连续以专版继续谈论这个问题。
⑤本文所涉及的媒介话语主要为第一个层面中传统的媒介话语形式即报刊、电视、广播、书籍,且为艺术表现层面的涵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反对阐释》中曾经提及过反对内容阐释的原因:“通过把艺术作品消减为作品的内容,然后对内容予以阐释,人们就驯服了艺术作品。阐释使艺术变得可控制,变得顺从。”由此,本文倾向于从范式的角度而非内容角度来定义媒介话语。
⑥王若水 (1926-2002), 1977 年后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分管评论、理论和文艺。作为一名在体制内生活多年进而又对体制进行痛彻反思的思想者,王若水“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1980年代,发表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后在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批判。1990年代发表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文章。著作有《为人道主义辩护》、《智慧的痛苦》等。他认为,本世纪以来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中有许多观点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误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最有价值的是其哲学思想,名之曰:唯人主义。人的需求包括生存、享受、发展,而发展(即创造性劳动)是人自由的根本体现。
⑦《南方周末》原记者迟宇宙曾这样形容:年老的海明威是这么回忆巴黎的:|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 那么在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会与你同在| 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南方周末》就是我们的巴黎,是我们流动的圣节。
⑧自由主义者徐友渔指出:“90年代的自由主义是80年代人文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潮的继续。它直接将人文价值的主张从前者的哲学层面转向后者的制度层面。”新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汪晖则强调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新的自我认同,并指出:“新的理念和新的自我认同需要新的、能够提供其社会实践的社会制度。”这两方都认同制度改革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性将进一步呼吁人文寻求的落实。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