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6)

2014-05-03 01:03
导读:大学 》、《中庸》或《荀子》。区别在于,论是作者观点的系统表述,同时没有特定的受众,而言则是对话者之间的问答或辩难,对话者的身份与语境是
大学》、《中庸》或《荀子》。区别在于,论是作者观点的系统表述,同时没有特定的受众,而言则是对话者之间的问答或辩难,对话者的身份与语境是理解语义的重要条件。从言语行为的观点来看,对话就是处事。故言与史相通,都有人物、有情节,都是 ‘事’。经典所记述的事,就是古典生活方式的直接呈现。把言归入事而非归入论,表面上看,是移离哲学的视野,其实不然,这是对哲学的古典形态的一种贴近。平心而论,如果从近代西方哲学那种系统论说的眼光来读《论语》,其感觉即使不是不成体统,也是卑之无甚高论。但这种读法当然不得要领。《论语》作为儒门第一经,其要义在于“教”,它是孔子与学生对话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教养的形成不是从理论入手,而是在尊者、贤者的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的结果。而教养的目标,有深度的、高尚的或有魅力的人格所包括的各种道德特质,也不是从一个原则中演绎出来的,无法形成象当代规范伦理学那样的理论。而规范伦理学并不能代替传统德性伦理的思想功能。因此,研究《论语》的思想意义,同研究其中所体现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对其它立言的经典作品也一样。从记事经典中研究生活方式的哲学问题,是另一层次的哲学研究。”[29]这种古典的“哲学故事”并不局限于儒家的“语类”、“传习录”,《庄子》中的寓言是创作的故事,受其影响有玄学的《世说新语》,还有佛教的“传灯录”、各种禅宗的公案,等等。这些经典的思想不是以纯概念、纯学理的方式表达的,观念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之中。这类生活方式不是理想,而是经验,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思想经验,是哲学探讨知行关系的重要资源。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它所要解释的对象,以及解释赖以成立的基础,都在生活世界。就此而言,经典只是哲学反思古典思想经验的中介。应该承认,中国经典所包含的思想或生活经验,只是古代中国文明中的部分经验,借现在的用词,它只能提供“地方性知识”。但哲学不是史学,它不满足于展示具体的经验历程。哲学对事物的理解有追求普遍性的倾向。然而,虽然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人类许多被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或观念,一开始可能就是地方性的。一种知识是否有价值,在于是否有效解释了它问题。哲学对特殊文化或地方性经验反思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提炼出普遍意义的论题,从而加深人类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这里,理性的方法是思想普遍化的条件。古典智慧可以靠灵感、直觉获取,借隐喻或诗的语言表达,但现代哲学要求充分的说理,论证的程序与分析的技巧,是做哲学的基本功。不论你是研究一般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概不例外。

    题外的话:这是一个冒险的论题。对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进行这样的划分,尽管我努力以论证的方式陈述我的观念,但一定存在我未曾意识到或说不清楚的问题。在这样宽泛的论域中,处处布满思想或知识的陷井。但是,有时候只对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则可能有见木不见林的缺点。哲学不能收缩自己的眼界。我的意图是通过这种粗线条的勾勒,让问题的主要轮廓呈现出来,由此才有引起进一步讨论的机会。即使这种提问不切当,也可引出更有价值的论题来。我的焦虑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与哲学无关,而中国哲学创作更难有踪影可寻。在哲学史与哲学前面都冠上“中国”的定语,是我在鲁莽之中保持一点谨慎的做法。其实,贫乏的不只是“中国哲学”,一般哲学研究的成绩也乏善可陈。问题不只是“中国的”,可能在于对“哲学”的把握。而哲学的正宗,无论我们如何反对欧洲中心主义,都不能否认它来自西方。至少,没有西学的传入,我们就不必用“哲学”谈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哲学界中还有一个“西方哲学”专业的存在。悬置“中国的”问题不说,中国学者对哲学的理解依赖于对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而今日整个哲学研究的不如人意,是不是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也存在一些需要检讨的现象呢?如果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愿意正视这个问题,不论答案如何,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讨论,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四卷,第351页。

    [2] 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王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页。

    [3] 参阅拙作《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的相关论述,《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5] 参见拙作《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的分析,《学人》第13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序第2页。

    [7] 《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

    [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74页。

    [9] 关于现代新儒家的界定,取李泽厚“现代的宋明理学”而非余英时“熊氏门徒”说。

    [10]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85至289页。

    [11] 侯外庐:《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280至281页。

    [12]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0页。

    [13] 同上,第12页。

    [14] 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15]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23页。

    [16]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83页。

    [17] 王国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氏之哲学说》,《静安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1页。

上一篇:摘要 :明末西方逻辑的输入是中西文化第一次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