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8] 章太炎:《致章士钊书》,转引自《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19页。
[19] 参见葛兆光教授《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及他的其它相关论文。
[20]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页。
[21] 在质疑“中国哲学史”合理性方面,观点表达得较系统的,是方朝晖博士的《“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23] 关于中西形而上学更深入的对比讨论,参看王太庆、叶秀山、赵敦华教授及西方学者葛瑞汉的分析。见宋继杰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 参阅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5] 陈来、景海峰、王中江、干春松等学者,近期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合理性作辩护的观点。参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思与“主体性”重构笔谈》,《江汉论坛》,2003年7月。
[26] 拙文《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笔谈)中表达的意见。见《江汉论坛》,2003年7月。
[27]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与比较宗教研究所合作的《经典与解释》网页(http:202.116.73.82/link/jdjsxindex /default.asp)及《经典与解释》丛刊(上海三联,2003年),是我们为这一领域的工作提供的新园地。
[28] 陈立胜教授最近的一组论文《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及《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等,对此有精彩的讨论。详见中山大学哲学系网页()。
[29] 拙文《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笔谈),《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