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达书写死之绝境(5)
2014-09-28 01:09
导读:这源初事实被海德格尔规定为“实际性”(Faktizitaet),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实际性总是业已在先,业已造成与发生了的,还没有被反思态度去除或脱
这源初事实被海德格尔规定为“实际性”(Faktizitaet),相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实际性总是业已在先,业已造成与发生了的,还没有被反思态度去除或脱去体验(Entleben)。我们总是先在地被抛入其间,海德格尔有时用一种极其坚决但又十分暧昧地方式把我们(此在)这种被抛的或被“托付的实际状态”称作“它存在”(Dassesist,SZ:135/166),这个Dass引导的也几乎又是一个无人称句。我们“被托付给”(Ueberantwortung)实际性也意味着我们要去进入与展开这种托付,去回应,回答(antworten)这种境况,也即肩负起对自身的责任(Verantworten),从这种实际性状态中超越出来。当海德格尔把这种责任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或“愿有良知”相关联时,个体此在的生存方式就形成了。
此外,海德格尔对实际性的发现,还离不开他对基督教尤其保罗书信与路德十字架神学的重新解释。基督徒必须从每天的日常沉沦状态中苏醒,殷勤等候基督的再次重临(parousia),才能形成一个爱的共同体。实际上,海德格尔已经在利用神学来对比观照实际性状态了,并因而在被抛与等候之间打开一个“空间”:对上帝临在(既来又未来,不可知的、不断被推迟的将来)与实际性或原罪的不断唤醒与涤除(早已发生的过去,过去的过去)之间正是存在问题与存在论差异所要展开的“拓扑学”、“地带”式的空间。以往的研究者一般对这个背景注视不够,也就对无人称句的暧昧与海氏思想潜在的神学压力感受不深,并影响了对“存在问题”的理解,也会影响对“死”的沉思。
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遗忘了存在本身,要么把存在当作一般存在者,本质性存在者(比如胡塞尔的范畴与本质直观所直观到的存在),要么当作最高存在者(比如神或上帝),成为存在论神学,总是使存在成为可见的、对象化的某物。另一方面,存在本身仍然显现于每一个存在者之中,存在本身并不能离开存在者,虽然并不等同于存在者。于是,为了避免把存在变成存在者,必须找到一“类”独特的存在者,即与一般存在者不同,又能体现存在,不让存在降格为存在者的存在,这就是“此在”(Dasein)。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此在将在前面“实际性与等候”所撑开的“空-间”内展开其自身的结构,此在并不是现成的主体、基体与实体,而是一直生存着、处于“在路上”的追问过程中,即总是“去存在”(Zu-Sein)的,这个“去”或“往”(向着、去往,即法语的à)指明了此在努力筹划的方向性特征,这在死之生存论筹划中转变为“向死而在”(SeinzudemTod)。此在同时展开着其本己性(eigentlichkeit)与向来我属性,把自身的存在意义(即烦的情调才让存在本身显现)显示出来。但是,此在的生存所建构的意义世界——此在的意义是时间性(Zeitlichkeit)——并不是存在本身,存在之为存在一般及其时间(Temporalitaet)还并没有显明。在这里,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相关:一方面,此在向着本已筹划其自身性时,既相关于存在,只有存在已被给予,只有已经进入存在理解,才有这种相关与筹划发生;另一方面,它与存在本身仍尚未相关,通过烦、畏(畏之无让世界本身的整体性被指引出来)的生存情态所显示的整体性还必须重新由此在的个体唯一与本真能在重新建构起来,正是在这种“不相关的相关”中,此在通过“向死而在”与“良知召唤”才与存在相关。
由“我的死”,海德格尔转入此在之“向死而在”的生存论分析。正如在“存在问题”的追问上,此在有着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优先性一样,就死亡问题而言,此在生存论上的“向死而在”也优先于对死之
生物学、
心理学、神正论与神学及
历史学与传记学的研究,它们都预设(presupposition)了生存论分析,因为死是此在唯一拥有的独特的可能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的分析是为了解决此在世界整体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只是对当下上手与手前状态这些非此在性质的世内存在者进行分析是不充分的,关键在于揭示出此在是一种本真或本己的(eigentlichen)能整体存在。此在的存在由“先行于自身”和向己“超越自身”的存在组成,它总是先于其尚未是的东西之前进行筹划,而死是最后的尚未,只是通过这最后的尚未,此在才被界定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