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11)
2014-10-04 01:04
导读:3·3."溟灭物我"――涅 学说 在叔本华看来,佛教的涅 学说是和轮回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回避"无"的"意义空洞的字句" 。叔本华的内在超越所追求的
3·3."溟灭物我"――涅 学说
在叔本华看来,佛教的涅 学说是和轮回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回避"无"的"意义空洞的字句" 。叔本华的内在超越所追求的,不是佛教涅 的空洞形式,而是涅 所描述的人生解脱的神秘精神境界。
叔本华是这样的理解"解脱"这一境界的:"大多数人都必须先由本人的最大痛苦把意志压服了,然后才能出现意志的自我否定。这样,所以我们看到人们在激烈的挣扎抗拒中经过了苦难继续增长的一切阶段,而陷于绝望的边缘之后,才突然转向自己的内心,认识了自己和这世界;他这整个的人都变了样,他已超乎自己和一切痛苦之上,并且好象是由于这痛苦而纯洁化,圣化了似的。他在不可剥夺的宁静,极乐和超然物外〖的心境〗中甘愿抛弃他前此极激烈地追求过的一切而颀然接受死亡。这是在痛苦起着纯化作用的炉火中突然出现了否定生命意志的纹银,亦即出现了解脱。" "解脱"只是一种境界,即意志完全取消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方式则是禁欲和否定生命意志,其目的都在于破除对于生命的执著,亦即从有我走向无我。无我并非肉体的消失,而是不执著于我。只有彻底地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达到"人们称为吾丧我,超然物外,普照,与上帝合一等等境界。"
对于死亡的思考,使我们展开对人生的考察,并由此得到形而上的安慰,由此证悟的真理,使"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无休止的冲动和营求,不是不断地从愿望过渡到恐惧,从欢愉过渡到痛苦,不是永未满足永不死心的希望,那构成贪得无厌的人生平大梦;而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无波的情绪,而是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愉悦。"
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这世界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都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只剩下"悬在一切美德和神圣性后面的最后鹄的"的"无"。叔本华哲学的最后结论是:"我们却是坦率地承认: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这正是佛教徒们的禅波罗密Pradschna-paramita,是'一切知的彼岸',亦即主体和客体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即东方人传统的天人合一、溟灭物我、无主无客的精神境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印度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之三――哲学传统从知识论到生存论的转向
伯特兰·罗素在评价叔本华时曾写道:"比悲观论更重要的是意志第一的学说。……有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和杜威,向来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主张过意志至上说。而且,这学说在专门哲学家的圈子以外也风行开了。于是,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 卢梭"排斥理性而支持感性" ,康德关于知识和理性范围的确定,被罗素认为是叔本华所宣布的这一变化的前奏。而叔本华与康德在划界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前文已有交代。
叔本华所带来的"哲学气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哲学传统的转向。这种传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它是受东方思想(主要是印度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可称之为生存论传统,它也是构成现代西人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方面。
西方哲学,主张知识至上,历来被认为是具有浓厚的知识论传统的。例如列宁就曾说:"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全部知识领域的历史。希腊哲学已揭示了所有这些环节:各门科学的历史,语言的历史,
心理学,感觉器官的
生理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应该从这些领域中建立起来。"
叔本华要开辟一种不同于以往知识论传统的新的哲学传统。他说:"以往哲学的误解都在于:他们认为哲学是一门科学,并按照理由律来探索它。" "你应该从自身出发来理解自然,而不是从自然出发来理解你自己。这就是我的革命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