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3)
2014-10-04 01:04
导读:3.在叔本华的时代,印度哲学文献在欧洲的流传和影响的情况,构成了叔本华学习东方哲学的视域或范围。早在叔本华之前,印度文学和哲学就传到了欧
3.在叔本华的时代,印度哲学文献在欧洲的流传和影响的情况,构成了叔本华学习东方哲学的视域或范围。早在叔本华之前,印度文学和哲学就传到了欧洲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诗人、大文学家歌德的名作《浮士德》就显示出印度文化影响的痕迹。1791年,歌德读到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该剧有序剧,歌德便仿效着为《浮士德》歌剧写了一篇《舞台序剧》 。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也引用了《奥义书》中的那句名言,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出:"那就是我。" 在哲学方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等著作中已经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及社会历史发表了狂而无当的评论。
1808年,德国出版了著名诗人、德国
印度语言文学先驱施勒格尔(Fridrich Schlegel)的一本小书《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Die Sprache und Weisheit der Indiee)。这本被认为是带着热情写出并也引起热情的小书,使得"印度的智慧"或"印度智慧"在德国成了风气。这里所说的"智慧"便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佛教经典中所见的观念与思想 。
《奥义书》是在十九世纪被译为欧洲文字的,它是由波斯文本译为拉丁文的。在回教统治印度的十六世纪晚期,就有人把《奥义书》译成波斯文,但罕为世知。到了1640年,蒙古王朝第五世君沙哲汗的长子陀罗菽可( )游于克什米尔时,听说有《奥义书》这部异书,便聘请了几位梵学家去德里从事翻译。这项工作于1656~1657年间完成,得到了包括五十种奥义书在内的第二个波斯文译本。到了1775年,法国学者杜伯龙(Anquetil Duperron)游历印度时,发现了波斯文的《奥义书》,后来又从菽查(Shuja ud Daula)宫庭得到另一个波斯文本,便译成法文,但未成出版,后来又译成拉丁文,分别于1801年和1802年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五十种。关于书名,杜伯龙译作 ,称之为"古代秘宝","印度之古秘密教言,在印度本土亦至为罕见",以及"中涵神学与哲学理论,摄四《吠陀》之菁华" 。当时拉丁文仍畅行于欧洲,所以此书一出版,便为欧洲学术界所知。叔本华热心醉读的就是这本还不完善的译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薄伽梵歌》的英译本于1785年问世,它是由威尔金斯(Charies Wilkins)从梵文直接译为欧洲文字的第一本书。1823年,F·施勒格尔的兄弟W·施勒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发表了这书原文的第一个校本,并附有拉丁语的译文。他在1818年已被当时新成立的波恩大学聘请为德国的第一位梵文教授。
叔本华阅读到不少研究印度文化和印度哲学的著作文献,例如威廉·琼斯这位著名的东方学家的《论亚洲哲学》、《印度教戒律纂编或摩奴法典;译自梵文》、杜伯龙的《邬布涅伽研究》、德·波利尔夫人的《印度教神话》、斯宾斯·哈代的《东方僧侣主义:瞿昙佛创始的托钵僧派述事》、哥鲁·布尔克的《印度哲学史》、乌布哈姆的《佛教教义》、亚倍尔·雷谬莎译的《佛国记》以及《亚细亚杂志》和《亚细亚研究》等。为了研究东方哲学,叔本华甚至动用了《俄国科学知识的档案》,还引用了被他称为"卓越的学者"和"欧洲一位真正的佛教专家"的施密特(J.J.Schmidt)的研究成果。叔本华关于佛教所说的"无"的解释,就参考了施密特的文章《关于大智〖摩诃闪那〗Mahajana和禅波罗密》。
二、 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之一――现象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摩耶之幕"――"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是叔本华本体论上反常识主义的基本命题。叔本华宣称:"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叔本华哲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人们学会哲学的思考,超越常识。这是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