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8)
2014-10-04 01:04
导读:2."诸行无常"――人生是一场悲剧 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三法印"是佛教关于人生本质的本个根本性观点,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一切皆苦"。"诸
2."诸行无常"――人生是一场悲剧
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三法印"是佛教关于人生本质的本个根本性观点,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一切皆苦"。"诸行无常"包含了人生的无常,它从生存与死亡的角度来论述了人生的悲剧性,因而较之于"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更具有形而上的深刻性。
叔本华不仅吸收佛教中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而且还对诸行无常的思想进一步作了发挥,更加突出了人生的悲剧性和荒诞性。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它以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悲剧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即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即人之生存本身之罪:"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人生的悲剧首先在于人生在本质上就不可避免地是痛苦的,"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 。"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
叔本华还从死亡的角度来论证人生的悲剧性。他认为,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是现在,而现在却不断地毫无阻碍地逃入过去,不断地过渡到死亡。正象我们的走路只是身体经常地被阻拦了的未即跌倒一样,我们的活着也只是不断被拦阻了的未即死亡,只是延期又延期了的死亡。死总是站在后台,无可避免,并且是随时可走到前台来的。生命本身就象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虽小心翼翼地企图避开它们,但最终还是对着死亡驶去,最终仍无法摆脱船沉海底的厄运。人无时无刻不在同死亡作斗争,可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战胜,因为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人生纵有千万次的挣扎,最终的结局只不过是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最大悲剧。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嘲笑了以往的乐观主义哲学。"乐观主义如果不是这样一些人们的,亦即低陷的天庭后面除空话外不装着什么的人们,没有思想的谈论;那就不只是作为荒唐的想法而且还是作为一种真正丧德的想法而出现的,是作为对人类无名的痛苦的恶毒讽刺而出现的。"他还对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悲观主义的诠释:"在《福音书》里世界和灾难几乎是当作同义字使用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对后世影响大,到十九世纪末,"了解叔本华、谈论意志和充当一位悲观主义者已成了有教养者好风度的标志。" 叔本华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的本体论上的处境,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中引起很大反响。尼采评论说,人生即使是一场梦,也要做得有滋有味。萨特表示,要在"主观性林立" 的世界中,"让人隐约看到一种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而负有责任的伦理学是什么。"
3. 禁欲主义(内在超越之路)
西方哲学解决主客矛盾传统的方式是一种向外追求的外在超越方式,而在叔本华这里形成的,却是一条在吠陀、婆罗门都和佛教等宗教解脱论的影响下为人生指出的东方式的内在超越之路。
当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具有东方特点的思维方式并非仅仅来自东方,它还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但是,叔本华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根据对基督教思想起源的考察及与印度哲学的比较研究,叔本华认为基督教是受到印度智慧影响的。"基督教在自己的血管里有着印度教的血。" "新约的基督教也为不灭说,但它的精神是属于印度化的。" 基督教的"伦理学和印度的神圣经典在完全另一种形式下提出的教义和伦理规范也完全相符合。" 所以,从这个意义说,叔本华的内在超越思想来源于东方。
"解脱"是印度宗教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吠陀经典中就出现了。所谓"解脱",实际上是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或从轮回的世界中摆脱出来的缩语。解脱要在欲望消除后才能达到。婆罗门教宣扬对世间的烦恼产生厌恶,认识到此世的快乐总与痛苦相关联,对享乐不感兴趣,停止做那些可能导致快乐的事,以达到断灭轮回的状态。佛教的"四圣谛"说中的"灭谛",专讲要认识到厌恶、驱除、脱离那导致生死轮回的爱欲和贪欲,彻底根除造成痛苦的原因,达到一种无欲无痛的涅 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