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9)
2014-10-04 01:04
导读:印度哲学中的这些思想,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有三点:轮回学说、禁欲主义和涅 学说。 3·1."诸法无我"――轮回学说 "轮回"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个普遍
印度哲学中的这些思想,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有三点:轮回学说、禁欲主义和涅 学说。
3·1."诸法无我"――轮回学说
"轮回"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个普遍观念,它以灵魂不灭为理论基础,认为众生的生死流转处于永无终期的轮转之中。叔本华对印度的轮回思想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他说:"'轮回'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中心教义,实际上它的起源极古老,也在很早就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仰。" "个体诚然是把它的生命当作礼物一样接收过来的,它从'无'中产生,然后又为这礼物由于死亡而丧失感到痛苦并复归于'无'。" 生死轮回是人生解脱的障碍,惟有断灭轮回才能最终解脱。轮回说是解脱论的基础,而轮回说又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的假设之上的,为此,叔本华把轮回学说称作"神话",并称赞这一"神话"。他说:"从来没有一个神话,将来也决不会有一个神话,还能比这个最优秀、最古老的民族的这一上古教义更能紧密地配合这一如此少数的人所能问津的哲学真理(即"这就是你"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引者)了。" 这个神话更深刻地接触到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的重大人生问题。
"轮回说"是与"死亡"紧密相联的。"在苦恼的人生中,由于有死亡,可以得到一种慰藉。其实,苦恼和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痛苦在人生中是本质性的,那么也只有死亡,才能彻底地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象印度佛教的理论一样,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我",只有从根本上做到"无我",才能从根本上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死亡"就成了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课题。"死亡是给予哲学家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叔本华认为,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对死亡作形而上的思考,其目的并非是鼓励人主动去选择死亡,例如自杀,而是使人勇敢地、平静地面对必然会来到的死亡,破除恐惧和逃避,这也正是"无我",即不执著于"我",不畏惧生命意志的否定,这也就是佛陀"三法印"中"诸法无我"的教义。叔本华反对自杀,在他看来,自杀虽然否定了生命,但却是对生命意志的强烈肯定。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叔本华赞扬印度哲学在死亡问题上的高超智慧。"它们的确远较其他方面更能给予人平静面对死亡的力量。婆罗门或佛教认为:一切生灭,与认识的主体无关。此即所谓'梵'。他们并教导人们以'梵'观察自己。就此点而言,实比一般解释:'人是从无中产生'、'在出生之后始而为有'的西方思想高明得多。因而,在印度可发现安详就死和轻视死亡的人,这在欧洲人的眼中简直是难以理解的事。" 叔本华认为,诞生和死亡同等地属于生命,并且是互为条件而保持平衡的。"一切神话中最富于智慧的印度神话是这样表示这一思想的:神话恰好在给象征着破坏和死亡之神(好比三个连环神祗中还有罪孽最深,最卑微的婆罗摩象征着生育和发生,而毗湿 则象征保育一样),我说恰好是给僖华戴上骷髅头项链的同时,又复给以棱迦这一生殖的象征一同作为这个神的特征。所以这里的生殖就是作为死亡的对消而出现的;这就意味着生育和死亡是根本的对应物,双方互相对消,互相抵偿。" 诞生和死亡都是作为整个生命现象的两极而保持平衡的。生命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意志在表象世界中的现象。在表象世界中,才有时间性。每人只是作为现象才是要灭亡的,而作为自在之物,人仍是显现于一切事物中的意志。只有作为自在之物,人才是不为死亡作触及的。在现象上,生命在死亡后则和其余的外在世界的继续存在合而为一了。"这一点在《吠陀》中是这样表示的:人在死的时候,他的视觉、嗅觉、听觉、言谈等就会依次分别和太阳、土、水、空气、火等融合为一。"此外,"又还有一种表示法:临死的人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把他的感官及其全部功能依次一一传给他的儿子,使这些东西在他的儿子身上继续起作用。" 叔本华说,如果我们能站在后者这种对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认识的立场上,就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