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6)

2014-10-04 01:04
导读:叔本华追问的目光转向了主体――人。与人们所熟知的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转向对此在的追问如出一辙,叔本华认为,如果这个进行着追问的人只是一个


叔本华追问的目光转向了主体――人。与人们所熟知的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转向对此在的追问如出一辙,叔本华认为,如果这个进行着追问的人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着的主体,就象长有翅膀而没有身躯的天使,此外就不是什么了,那么,这个进行着追问、探讨的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在这世界里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他的认识是以一个身体为媒介而获得的。身体的感受,就是悟性在直观这世界时的出发点。主体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一个透明的"我思",而是一个谜中之谜。"应该说这里的谜底已是作为个体而出现的认识的主体所知道要的了;这个谜底叫作意志。这,也唯有这,才能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它的本质,它的行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他的意志的每一真正的活动都立即而不可避免的也是他身体的动作;如果他不同时发觉这意志活动是以身体的动作而表出的,他就不曾是真实地要求这一活动。"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和身体的活动是二而一的同一事物,二者仅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给与的而已:一种是完全直接给与的,一种是在直观中给与悟性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的,亦即进入了直观的意志活动。

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思想,是直接受了印度经典的影响。叔本华数次引用了《奥义书》中的"那就是你"一语来说明这个核心思想。在《歌者奥义书》( ,又译唱赞奥义书)第六篇的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诸章中,都重复着这句"那就是你"。例如第十二章叙述的一则父与子的对话:

"由彼树摘一无花果来!"
"此是也!阿父!"
"破之!"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殊微细之子也!"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再破其一子!"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无物矣!阿父!"

最后,为父的说道:"吾儿!汝其信之矣!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彼为尔矣(即那就是你――引者)。"

在印度哲学的启发下,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真正的自在之物,任何人都能看到他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本质就在这意志中。这世界,一方面是我的表象,一方面是我的意志。在这两重世界之下,每个人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阿特曼,既是囊括了整个世界的大宇宙的本质,又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小宇宙,也就是《吠陀》教义中"梵我一如"的思想。故此, 叔本华赞同印度哲学的下述观点:"一切无生之物总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5."贪欲之我"――本体论上的非理性主义

"人的全部本质就是意志。" "欲求与争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把意志解释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特色。在他看来,人,彻底地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凡是人在根本上所欲求的,也就是他最内在的本质的企向和他按此企向而趋赴的目标。

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并不在于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意志,而在于他的意志论把意志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欲望。在他看来,意志即生命意志,二者是一回事,只是名词加上同义的定语。意志所追求的总是生命,而生命只是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生命的本质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把意志归结为生命意志,归结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运用印度哲学的一些内容对康德的"意志"概念改造的结果。在康德那里,意志是理性的一部分。《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第三条道德律令――"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的"意志",是合乎理性的意志,它不是情欲的奴隶,也非神的工具。理性者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与康德的意志观念不同,印度哲学强调生命中自然的、感性的方面,把生命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欲求,认为人正是由于沉迷于"贪欲之我"而引起痛苦。这种观念是印度哲学的一大特色。由于印度哲学思想基本上都和古代的宗教思想有关,因此,《吠陀》或《奥义书》中的哲学及受它们影响的非正统派哲学(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和正统派哲学(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漫差派、吠檀多派),无论它们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属于唯物主义(顺世论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唯一的唯物主义派别)派别,都打上了宗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它们大都强调由人的感性生命的个体户所带来的生理和精神的痛苦,用苦行、断食、禁俗等方法探求解脱超越的路径,形成印度哲学中极富特色的解脱理论。
上一篇:再论易氏源流和易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