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哲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3)
2014-12-28 01:16
导读: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在有关问题上的处理方法,以便从中得到某种启示。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与动物不同,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在有关问题上的处理方法,以便从中得到某种启示。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与动物不同,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这段话表明,只有通过对肉体存在的超越,方能显示出人的价值存在(它表征为自由)及其特质。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超越和摆脱构成自身存在之前提的肉体及其动物性规定的羁绊,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对商品二重性的,同样显示出反还原论的特点。他认为,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物质内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8页。),只是构成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因此就把价值归结为使用价值。价值的存在和体现固然有赖于人的肉体存在和物质媒介,但价值之所以成其为价值的理由,却并不包含在肉体的人和物质媒介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页。),因此“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页。)。作为“某种纯粹社会的东西”,商品价值是一种“超自然属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2页。),它不能被还原为自然属性;也正因此,马克思选择的是反思方法而不是反映方法。
在考察劳动过程的双重性时,马克思揭示了目的性对自然过程的超越。若单纯从自然界的角度看,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只是“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丝毫未曾给自然界增添点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外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就此而言,人的劳动无异于动物活动,因而是可还原的;但劳动过程及结果还包含、并凝结着马克思所说的“有目的的意志”,因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尽管这一目的及其实现只能借助于劳动所造成的自然物质的形式变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载体,但它却不能被还原为这种变化本身。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价值和道德一旦被还原为物质和利益,就必然丧失其自足和自律的性质。其后果主要有二:一是在理论上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精神的全面把握,——取消价值和道德的独立地位,乃是我们未能发现马克思历史观的价值视野和道德尺度的一个学理上的原因;二是在实践上消解人的道德责任,因为倘若人们的道德选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那么人也就无法充当责任主体。
表现三:在人学研究中,有些论者把人设置为知识论对象,从而遮蔽了人的社会特质。究其根源,也在于未能合理区分人之为人的理由和人赖以存在的前提。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人是什么?’是个只能由而不能由形而上学来回答的问题。有些人以为科学只能回答人的物质即肉体方面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人的精神和意识方面的问题,这是对科学的传统的偏见。科学已经向我们昭示,人的一切属性和特征都能够从科学上找到答案”(注:杨友成:《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这种观点隐含着一个假定,即现实的人首先是肉体的存在,从而对他的阐释可以转换为对作为肉体存在的人的说明,所以自然科学方法具有充分的解释力。然而,这种科学方法的泛化是缺乏根据的。
如果仅仅着眼于人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我们将永远捕捉不到人的内在本质,寻找不出“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从而难免重蹈费尔巴哈的覆辙。因为从科学视野出发,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就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本质决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物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这种“社会特质”是无法由(自然)科学的方法把捉到的。科学的视野和方法仅仅在把握人的肉体本性和自然存在时才有效。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