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哲学?(3)
2015-01-01 01:39
导读:是的,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是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在我们未获得对于这些经验现象的一种理解之前,我们怎么能够对其进行逻辑的和实
是的,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是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在我们未获得对于这些经验现象的一种理解之前,我们怎么能够对其进行逻辑的和实证的分析呢?无视现实而盲目地崇尚于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恐惧的,社会科学道德价值的沦丧在二十世纪已经并且在这个世纪仍在造成可怕的灾难。然而,当我们面对眼前的经济现象时,我们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价值判断。你有选择的权利,却没有不选择的权利--萨特这句名言是对"价值无涉"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泛滥的今天最有力的批评。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奉所谓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一种道德败坏,"观察社会或人类现象而不是提出价值判断的习惯,对任何偏爱的事物都具有腐蚀的作用"○22。
因此,经济哲学的问题现在可以归纳到价值判断的问题上来。而对于价值判断,我们有比重申经济哲学的定义更大的困难要去克服。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无涉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当先澄清一些概念,以使我们的论述不致于因概念混乱而乏力荒谬。首先会被提及的当然是所有学者最容易注意到的那个词:价值。事实上,对于此词我们同意李凯尔特的观点:"价值自身究竟是什么,这当然无法在严格的意义上得到"规定"。但是这仅仅在于涉及到一个终极和非衍生的概念,我们利用它来思考世界。"○23也就是说,价值是对象(object),"我只能谈到对象,而不能用语词说出他们来。命题只能说事物是怎样的,而不能说它们是什么。"○24但是价值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这就是说,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动,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行动提供方向。"○25所以,在这里,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给价值一个这样的说明:价值"既指的是愿意选择的事物,也指的是作出这种意愿的原则"○26。至于"价值判断",我们完全可以继承已有的观点,认为在本文中价值判断指的是:关于受到我们行动的现象是卑下的或是正当的评价。○27因此,价值判断事实上"是对具有独特性质的对象采取一种态度,一种评价的态度"○28。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现在可以回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上来,在我们看来:经济学的研究在遵循价值无涉的原则同时,绝对不能--也无法--排斥价值判断;并且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价值判断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价值无涉则是力图遵守的原则。当经济学家正视价值判断的问题的时候,必然需要将经济学上升(回溯)到经济哲学的层面,否则他将惘然无措。"不形成价值判断而去研究社会现象,即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29然而这浸透着古典人文情怀的声音显然是被湮没在现代科学精神之下了。因为经济科学"所重视的只是,作为规范的实际绝对命令的有效性和经验事实命题的真理有效性"○30,"经验科学的任务决不可以是获取揉合在一起的规范和理想,以便能从中推演出可用于实践的处方"○31。然而,当经济学家们如此推崇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无涉"的同时,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忘却了他对价值关联(即价值判断)的重要意义的解释。○32在韦伯那里,价值判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我们的兴趣唯一地专注于一种一般现象在为存在而进行的物质斗争中所具有的意义的范围和时限内,这种现象才保持其"经济"现象的性质。○33一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的显著区别就在这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自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一开始起就不可避免地戴上了价值判断的烙印。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也无例外地具有这个特征。而这是与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分不开的,"它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它的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34因此,当经济学家面对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所呈现出来的林林总总的经济现象的时候,有谁能断言说自己能够把握这些现实背后的一切实质呢?同样是交易行为,有人注意的是厂商,有人注意的是消费者;同样是货币,有人注意到其代表的财富,有人注意到其带来的效用;同样是均衡,有人注意到供给,有人注意到需求。我们能确知部分,但难以掌握整体。人们无法绝对地掌握实在的一切特征,在人们头脑中认识的实在--从而在思维中形成一个理论形态--总是指向他们所意欲认识的实在,从中概括出的特征也总是他们兴趣所指向的特征。由此而生成的理想类型--用经济学家所熟悉的话说,即模型--绝对不是对经验实在完美无缺的镜像,其总是暗含着观察者的主观选择在其中的。因而,客观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以价值判断为前提的。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现实难以被简约为单纯的规律,难以被一个普遍使用的公式来完美地概括。这不是说人类社会不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真理--相反,这是我们唯一能确知的,我们拒绝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而是说,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我们无法如自然科学般精确地定义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所以,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离具体的社会现实的差距便越大。而此时若要强求社会现实与公式相一致--这正是大部分经济学家所犯的错误所在--让现实去符合公式,而不是调整公式以更利于解释现实,那无疑是把社会现实塞入了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35:社会科学的全部尊严在这种市侩作风下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