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社会世界研究(4)
2015-01-01 01:41
导读:我们在其他地方曾经指出,许茨不仅通过研究和论述现实社会个体所具有的“原始焦虑”、“生平情境”、“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与现实主体的生存状
我们在其他地方曾经指出,许茨不仅通过研究和论述现实社会个体所具有的“原始焦虑”、“生平情境”、“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与现实主体的生存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观的时间-空间坐标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部分解答;还通过研究和论述“故事另一半”,即现实存在的主体究竟怎样才能实际达成主体间际理解和沟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解答[20]。就我们这里的问题而言,我认为,他对主体间际理解和沟通的论述尤其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意义。因为从学理角度来看,“故事的前一半”实际上只不过是他为了研究和论述这“后一半”所做的铺垫性工作。为了强调主体间际沟通和理解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许茨指出,与科学家形成对照的是,“社会科学家所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实在,其结构是从各种主观的常识性构想和类型化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对这些构想和类型化的构成方式进行说明,是人们在讨论真正的科学构想的本性、讨论社会科学解释社会实在所运用的各种程序的本性之前,必须首先采取的一个步骤。社会科学的各种范畴和模型的构成过程,都是以这种前科学的、有关社会实在的常识性经验为基础的。”[21]
可见,许茨在这里既指出了社会科学所运用的各种范畴、程序和模型都是一定的经验性建构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指出对它们的构成方式进行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其实,我们在这里似乎可以进一步说,研究这样的构成方式是研究和说明主体间际理解和沟通的基本前提,也是哲学和其他各种人文科学的基本前提,因为后者同样是由特定的现实社会主体建构出来的)。因此,他实际上涉及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他认为社会科学的各种范畴、程序和模型都来源于主观经验;二是这些范畴、程序和模型都是现实主体进行建构的过程的产物——它们都是某些特定的社会个体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进行建构过程(construction)的结果。那么,作为这些范畴、程序和模型的建构过程之前提的社会个体主体间际沟通和理解过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许茨认为,现实生活之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作为关于某个同伴的、形式性的前断定性纯粹经验而存在的“你-取向”(Thou-orientation)[22],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通过与一个具体同伴共处于同一个时空共同体之中、由于相互关注对方形成“面对面情境”,便形成了“我们-关系”(We-relationship)。他认为,“只有当我介入了某种具体的我们-关系、与一个同伴面对面的时候,我才会‘参与’另一个自我的意识生活。……我是通过我们-关系‘直接’经验我的同伴的。”[23]那么,现实社会个体究竟如何通过这样的“我们-关系”达成主体间际的理解和沟通呢?许茨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一个同伴的主观世界的理解,并不仅仅涉及对方有意和他进行沟通的东西,同时也涉及对方的各种动作、姿态、表情,以及叙述语调和节奏等各个方面。而且,由于构成这种“我们-关系”的双方和这种关系本身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所以,该个体意识生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由于他/她追随对方的意识生活的各种变化而发展变化、都会由于这种持续不断的“交叉参照”(cross-reference),而不断使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得到修正、调整、协调和构成。所以,“只有在这种正在进行的我们-关系之中,我才有可能通过目睹我的同伴的行动过程,直接领会他那些计划所产生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便使这个处于我们的经验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世界获得了其主体间际的社会特征。”[24]
因此,我们在这里显然可以看出,许茨在此不仅明确指出主体参与作为主体间际的理解和沟通之前提的、主观经验性社会互动过程的直接性,同时也指出了这种参与互动的过程性和建构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他指出,“即使我已经使我的行动针对一个同伴、针对一个处于我们-关系之中的同伴,我也不是单独成长的;我们是一起成长的。因为我们共同参与了我们的经验,我‘参与’了他那些计划的设计过程和实现过程。”[25]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他后来还用两个非常相似、含义基本相同的术语,即“生动的在场”(the vivid present)和“生动的同时性”(the vivid simultaneity)[26],来概括这种直接性、过程性和建构性。在他看来,把握住这一点,有关主体间际的理解和沟通的问题就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了。就他本人的具体研究进路而言,他也是从这里出发,通过论述处于直接的面对面情境之中的同伴、同人及其各种层次(在“社会世界之诸维度”这篇重要文章之中,许茨总共涉及到以下八种“同时代人”层次:1、以前处于“我们-关系”之中的同伴;2、个体经验有可能接近的、处于同伴以前的我们-关系之中的伙伴;3、个体认识并且短暂地见过的同时代人;4、个体认识到其存在并按照某种标准来看待的典型的同时代人;5、个体根据其组织和功能加以认识的集体性社会存在;6、个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经验的集体性社会存在;7、在同时代人世界之中形成的、匿名和客观的各种意义形态;以及8、所有各种可以证明某个主体的主观意义脉络的人工制品)[27]、前辈,以及后来人,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所谓的社会世界意义结构,究竟是如何通过现实主体的主观性意义沟通和理解过程,在现实世界之中逐步建构和具体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许茨对社会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具体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由自我、变形自我[28]、同伴、同时代人,乃至由前辈和未来人共同构成的社会世界及其多重意义结构的研究和论述上,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和论述,都是从他在这里对这种现实社会个体参与主观性经验互动的直接性、过程性和建构性的研究和论述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