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6)
2015-02-12 01:17
导读:三 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 (一)全球化阴影中“光荣孤立论”。 考虑 国际关系 和社会政治经济诸问题的基点,应建立在对当代世界财富与资源的分配公
三 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
(一)全球化阴影中“光荣孤立论”。
考虑
国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诸问题的基点,应建立在对当代世界财富与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否,以及生存压力变得极大时第三世界怎样解决生存问题上。正是基于这一思路,王小东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认为,“西方人手中掌握的技术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包括核武器、生化武器,乃至今后也会具有毁灭性的信息武器(Cyber war或Info war)。西方人不大可能高贵到眼看濒临灭绝,仍旧恪守仁慈的道德原则的地步。……孱弱战胜强大的故事仅只是强者在鞭策自己而已。”这种全球化阴影中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抑,使得论者坚持中国只能跟视界同步发展高科技,从而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一思路仍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的集体信念的延伸。在《光荣孤立论》中,王小东进一步强调,“我认为,中国应该做好‘光荣孤立’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不在自己的安全(广义安全,包括经济安全、技术安全)问题上寄希望于和任何国家的结盟,也不寄希望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把中国的安全的基础主要建立在自身的大规模报复能力之上,附之以与无法进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富国俱乐部的国家,及次国家组织的暂时结盟。即使经贸领域可以另作别论,从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讲,中国本来就处于孤立状态之中,这并不是中国自己的选择,而是外部环境就是这个样子。中国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孤立处境,这样才能对于自己的内外政治、经济、安全政策做出适当的安排,变孤立为‘光荣孤立’。”(王小东《光荣孤立论》,载美国《中国与世界》,1999年7月号)这里,王小东触及到了冷战后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问题,他将国际形势看得非常严峻,提出中国在面对全面孤立的局势时,应提前做好“光荣孤立”和具有大规模报复能力的准备。这种对中国外部的政治、经济、安全环境的积极估计显然悲观了些,这种悲观导致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充满紧张关系的设计。然而,论者仍然没有走到自我封闭的地步,而是强调“中国要搞结盟或纵横捭阖”。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高科技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滞后发展对民族生存影响很大。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对这种科技力量有相当紧迫的体认,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快,但在这快速增长的背后,却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撑。……一个社会的进步还是有赖于其整体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因为中国确实非常需要和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并向它们学习许多东西。……任何想关上信息空间大门,或是中国自搞一套,与世界其它部分在信息上隔绝起来的作法无疑是民族的慢性自杀。(王小东著《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1997年版)王小东强调科技对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并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撑表示担忧。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和科技发展还需要时间,因此保证信息空间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才能使中国思想界获得广阔的创造空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王小东对近年来海内外张扬“东亚模式”提出批评,认为“ ‘东亚模式’在信息时代很可能没有前途——当然人类也应允许有多种模式的试行,中国也可以多种模式并存。但无论如何,中国在这方面确实不应再过分侈谈‘东亚模式的魅力’等,而应率先进入网状结构,方能显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与适应力的宏伟气度。……从层级结构转变到网状结构,将使许多人失去颐指气使地领导别人的快感,但如果因此而拒绝转变,则中国必将因此而永远落后于世界其它民族,中国人将全部被别人所‘领导’。”我充分理解小东对中国崛起的内在热望,也对过分张扬所谓东亚模式甚表怀疑,同时我们仍得坚持“对话”而不是“孤立”原则,才能真正成为后殖民氛围中的一种世界协调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和平的柔性文化,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自身现代化而不是向西方进行挑战。当代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完全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增长中,差异性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既有裂变又有对话。如果过分强调文化冲突,就有可能使一些局部的小的矛盾转化为激烈的全面抗争,导致自身发展进程的衰减。而且,将中西方看作是不可能获得对话共识的绝对对立的二元,则可能因文化的差异而引发更大的意识形态冲突。这对开放中的中国而言,当是相当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