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7)
2015-02-12 01:17
导读:(二)妖魔化中国的问题。 自从“妖魔化”一词走红以来,这类书日渐增多。在后殖民问题研究中,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比较集中地揭露了美国传媒妖
(二)妖魔化中国的问题。
自从“妖魔化”一词走红以来,这类书日渐增多。在后殖民问题研究中,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比较集中地揭露了美国传媒妖魔化中国的问题:“美国主要传媒的记者在报道中国时,总是以道德和思想警察自居,把自己装扮成诚实可信、维护人权和正义的警察。把以欧美传统为基础的美国价值观念说成是人类的共同信仰和真理。把主张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的人称之为有道德问题。……冷战结束后,一贯视前苏联为邪恶帝国的美国主流媒体圈子的人开始寻找新的威胁。”(李希光著《中国有多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李希光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亚洲的主宰并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将中国当作新的威胁力量。论者全书中的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的对抗性和国际关系上的警惕性,使我们能感受到其对美国政治的反感愤怒和对文本政治解读的特殊关注,同时,这种紧张关系也促使我们思考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未来命运。然而,我更主张“差异性对话”——既不是否定各民族自身的特性而彻底走向“全球性西化”,也不是完全走向所谓的冲突论的“新冷战”,将中国与第一世界的关系看成一种可怕的互相冲突的关系,将人类未来看成彼此殊死搏斗的世界末日图景。我们只能在冲突论与融合论之间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在微妙的谐调获得自身的良性发展。当然,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落后而且具有“威胁性”的看法,仍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模式。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对着干,而是真实地超越这种思维模式和价值模式。
通过上述诸多学者的论述,我们已然清楚了自身的处境和话语语境。在我看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必须深入到当代世界政治的、文化的、权力话语关系的网络中,才有可能揭示出这一当代理论话语的真正意图之所在。当代中国学界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而难有定论的重要工作,应该说,这一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对其发生发展的文化轨迹、多元思维论意向、价值消解问题,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文
化学术产生的影响,加以正当公允地学术研究,能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视域局限性,而进入一个更大的“全球化”真实问题之中。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