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2)
2015-03-09 01:04
导读:开。这种生理意义上的死亡实存在人的生命行程中有相当一段时期并没有演变为观 念意义上的死亡问题,这在现代社会享乐主义文化盛行时更是如此;而
开。这种生理意义上的死亡实存在人的生命行程中有相当一段时期并没有演变为观
念意义上的死亡问题,这在现代社会享乐主义文化盛行时更是如此;而中国忌谈死
的文化传统又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人的死亡问题。但是,人在观念上是否存在着死
亡的问题并非是决定性的,实际的情形是,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逼近。这即哲
人们喜欢谈论的"人是一种归终存在"、人是一种"向死而在"的生物之意。况且,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一样,各种突发性的事件仍然不时地发生着,甚至发生的频率
与惨烈的程度又要超过古代社会。因此,人很难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便会突然
地面对死亡,比如意外的自然灾难的发生,各种车祸船祸飞机之祸,还有突发性刑
事案件的发生、战争中的死亡等等。不过,更令现代人心焦的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现
自己患了绝症。
据估算,全世界患癌症者已超过1000万,每年死亡达700多万人。中国
每年新发现癌症患者估计有160万之多,每年死亡约130多万。癌症的死亡率
在各种死亡的因素中居城市的首位,在农村则居第二位。仅据江苏省的一次调查显
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就达12万多人,其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居全国之首。(参
见赵伯阳《浅谈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文载《全国临终关怀与死亡
教育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从1982年始便成
为台湾地区死亡人口的第一位,1997年死于癌症的人口高达29011人,每
4位死亡的人口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癌症患者与一般的走向临终期者不太一样,
与面对死神降临的老人们也不一样。一者,他们是非正常地步入临终期的,每个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症患者无论年龄多大、身体状况如何,每个人都自然地认定自己患这种病不应该,
不必然,故而好不甘心,好不安心,这造成了严重的死亡焦虑问题;其次,患了癌
症几乎就等于宣判了死刑,其它的病症再严重,人们一般也都抱有治愈的希望,而
事实上现代医学也是能够满足人们这种希望的。可是,若患了癌症,即便也的确有
许多治愈了的事实,人们也仍然信心丧失殆尽,而现实的残酷性(高死亡率)也的
确足以支持人们的这种看法,这造成了极大的死亡痛苦。此外,现代的医学科学已
发展到虽然不能治好癌症患者,但却可以比较精确地告诉人们大概的存活期。这一
切因素都导致癌症患者步入的临终期是一个比其他的临终者更为痛苦与恐惧的过程,
而患者的亲属与友人所经受的苦难相应的也要大大地超过其他临终者的亲属。
既然人人都必死,或正常而死,或病患灾祸而亡;或长寿而死,或早夭而亡,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临终期,也必然会品尝到或深或浅、或重或轻之
临终前的痛苦。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就决不仅仅是对绝症患者最后生命时光的医疗
照护,其本质应该是广义的对大众的死亡教育,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
后,进一步去解决"死亡"问题的一种最新的发展与努力,这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所
在。
人类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二次大战前)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生存的问题,而死
亡问题则分别地交由或医学、或宗教、或民间信仰、或哲学等去解决,实际上也没
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新材
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解决人类的基本生存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展望21世纪,人类将运用生命科学中的"克隆"技术、遗传工程里的基因解码、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人文医学中的临终关怀,以及哲学的智慧、宗教的信仰等来更好地解决死亡的问题,
这是一个综合地解决人类之死亡问题的年代,应该能比以前的时代获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临终关怀,而应该从广义的死亡教育的视
野来看待临终关怀,来发展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