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4)

2015-03-09 01:04
导读:在医疗体系内,人的身、心、灵、社会四个层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中 国,因为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唯物与唯心之分的问题,如果认为有"灵魂

在医疗体系内,人的身、心、灵、社会四个层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中
国,因为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唯物与唯心之分的问题,如果认为有"灵魂"的存在
便相当于所谓"彻底的唯心主义",所以,通常是不承认灵魂存在的。如此,在中
国的医院里,可以有治疗身体疾病的部门,也可以有治疗心理疾病的部门,但却不
可能有抚慰人之灵魂的部门,原因很简单:灵魂都不被承认其有,又焉能设立抚慰
它的专立的部门?这就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没有灵魂安抚的临终关怀
不仅不能对患者进行"全人"式的照顾,而且,还因为它切掉了临终关怀中最最重
要的部分而萎缩为一种技术医学,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了。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魂的存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而且形成了
相当系统的学说。今人所谓之"灵魂",古人通常称为"魂魄"。春秋时期的子产
认为:"人生始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左传·昭公七年》)汉孔
颖达在解释这段话时指出:"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
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
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在此,"灵"与"神"都是形容词,皆为说明"魂"与"魄"的奇妙性、神秘性,
后来,两者逐渐地合为现今人们常用的"灵魂"一词。
在中国古人眼中,魂与魄乃是人与生皆来的东西,"魄"附在人的形体之上,
对人之肉体的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魂"则是附在人之精神上,是人之精神活动
的主宰者。所以,人之生,就是身体与"魂""魄"之合;而人之死,不过就是"
魂"与"魄"离开肉身而已。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原始的观念到民间的传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再到佛教的思想,"灵魂"不以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不朽、轮回)成为一种普遍性
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哲人们也早有类似
于中国古代关于灵魂的观念。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而且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可以转世的。现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把灵魂定义为:
"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膜或影子。"今天,人死后
"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观点也仍然可
以互相讨论;可重要的是,人有生命时是有"灵魂"的,它就是一种主宰着我们身
体和精神活动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现代人应该实现认识上的一致性。
第二,即便从哲学上来看,我们也可以达到对人之"灵魂"存在的体认。所谓
的存在有二种形式:一是实体性、有形性的存在;二是价值性、无形性的存在。具
体的物、东西是实体性有形性的存在;而人之观念、精神、心理、灵魂则是价值性、
无形性的存在。我们不能因为后者是一种非实体,且为无形,便指陈其不存在。事
实上,由计算机技术营造出的非实体性存在的网络空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
实体性存在──如生活、工作、娱乐等等的性质与内容;同时也改变了人类非实体
性的存在──如观念、思维、价值等等。对这样一种意义重大的新进展,任何人都
不可能否认其存在。
所以,人之"灵魂"是绝对地存在着的,不过它是一种非实体性、价值性、无
形性的存在;它可以说是人之精神的最高层次、最终极的主宰者。也就是说,人之
精神是有层次性的一种非实体性存在,有协调身体动作的意识,有管理思维的意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也有心理活动的意识,等等;而最高层面的意识则是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求索,如:
我们人"生从何来,死到何去"?我们为何而活,又应该怎样而活?人生之意义何
在?死亡意味着什么、死后又去何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只能发自人之灵魂
深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也正是这些问题形成了哲学与宗教的展开。即便在当代
上一篇:贺麟法治类型说浅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