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3)
2015-03-09 01:04
导读:从这样一种眼光来看现代的临终关怀,就会意识到,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临终 患者提供医疗的照护,还应该对所有的人(他们本质上都是临终者),提供
从这样一种眼光来看现代的临终关怀,就会意识到,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临终
患者提供医疗的照护,还应该对所有的人(他们本质上都是临终者),提供死亡的
教育。告诉人们:既然人人都或迟或早要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就要早做准备,
尤其是精神与生理上的准备。当然,我们要看到作为死亡教育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展
的极大困难。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的时代,万众瞩
目的中心是美女如云健男如星的歌坛影坛和体坛。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们有意
识地抹除掉,或无意间地被忽视掉。虽然每个人也都明白自己必会老、必要病、肯
定会死,人们也还是在年轻时、健康时、离死亡还比较遥远时不愿意去思考,更不
愿意去接受这样一些是人就必然要面临的状况。可是,现实的发展是,无论你思考
不思考、接受不接受,老、病、死亡都必会在某一时刻到来。没有思想准备者,一
当面对这些与社会崇尚的价值相反的状态时必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不愿
接受老、病、死者,将必然承受更大更强烈的人生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因此,在这
样一些重大的生死问题上,临终关怀的事业除了发展医疗照护的方面,还必须介入
广泛的有关生死的社会教育过程,以让每个现代人发挥自己思维超前的特点,在活
得生机勃勃时、健康舒适时,在离死期尚远时,对必然要经受的衰老、疾病、死亡
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吸取过去人之经验与智慧,化作正确的方法、途径和勇气,来
面对和解决我们生命中的负面状态,尤其是在我们不可避免地步入生命的临终期时
能够将痛苦、焦虑、恐惧降到最低程度。
即便是在对绝症患者进行临终的关怀,其实质也在于配合疼痛控制的技术对患
大学排名 者进行死亡的教育。告诉他们如何获得对自我人生的积极评价,又如何得到对死亡
及死之后的正确体认,由此使患者以生命的充实、正确的人生观和灵魂的安详来消
解对死亡的焦虑、恐惧与痛苦。
既然将临终关怀的性质定义在对人进行死亡的教育上,那么,从事这一工作者
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
识与技巧,以及人类古老文明传统和宗教的精神底蕴。这就需要临终关怀的从业人
员去广泛地涉猎
心理学、
社会学、
宗教学、哲学、生命科学等等各学科的知识,并
转化为实际工作的素养与能力。也就是说,要对"病人"和一切人进行"全人"的
照顾,自我首先得是一个"全人"。要善于把医学方面的安宁疗护过程中所获得的
资料,转变为对世人进行生死教育的材料,并获得实际的成效。因此,临终关怀可
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它的发展将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之后,继之以提升死亡品质的主要希望所在。
所以,临终关怀的从业人员任重而道远,既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背景,又要有
宗教性的献身精神,还要有实践家的操作能力,综合这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终
关怀工作者。
二、在中国开展本土化的临终关怀事业的问题
既然临终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也最为严
重的问题;那么,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性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要在中国开展临
终关怀的事业,还必须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一、在理论上必须承认人之灵魂的存在。在台湾的安宁疗护界,人之"灵"
的存在是不需讨论的问题。一个活生生的人,通常被分为四个层面:身体、心理、
社会和灵魂。所以,在台湾的许多医院,除了大陆医院中常见的急诊部、内科、外
科、住院部等之外(这些部门是解决病人的身体疾病的机构),还有大陆中国医院
里没有的牧灵部──专门照顾病人的心灵;社工部──专门解决病人的社会方面人
际方面法律方面的问题;自然,心理治疗部门是常见的医院中的组成部分。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