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中的“自杀”与“不朽”(3)
2015-03-22 01:03
导读:“诸位,人们所说的快乐,真像是个奇怪的东西。痛苦看来是快乐的反面,因为它们不愿意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两个总是奇妙地联在一起。如果谁要追
“诸位,人们所说的快乐,真像是个奇怪的东西。痛苦看来是快乐的反面,因为它们不愿意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两个总是奇妙地联在一起。如果谁要追求其中一个并得到了,另外一个也马上就得到了,就好像二者虽然是两个,却吊在同一个头上。我觉得,如果伊索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会写出一个故事,说因为他们总是相互打仗,所以神要他们和好。但因为不能,神就把他们的脑袋绑在一起,所以其中一个到了哪儿,另外一个就跟了过去。就象我现在这样子。镣铐绑得我腿上很疼,快乐好像就来了,紧随其后。”(60b3-c7)
苏格拉底的两难,正是快乐与痛苦之间的两难;肉体生命与灵魂不朽之间的辩证法,是人生的好与不好之间牵缠不断的游戏。自杀问题的意蕴,正在于这对基本的矛盾。
二生死祸福
表面看起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死亡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讲过了:死亡要么是变得不存在和无知无觉,要么是移居冥府,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不过,死生究竟哪个更好,都只有神知道。在《斐多篇》里,苏格拉底是要重复这个看上去类似庄子“方生方死”的说法,[4]还是进一步论证它呢?显然,他的弟子要么亲聆了他的第一次申辩,要么后来听到了他的说法,但没有一个被他的说法说服,所以在这么长时间之后,仍然对他是否应该去死感到疑惑;哪怕在第二次申辩结束之后,真的有谁就认为,死比生更好吗?斐多在向伊科克拉底谈他的感受时说:
“而我,在那里真是感觉很奇怪。我不像在要死的人身边那样充满怜悯。伊科克拉底,因为这人在我看来很幸福。从他的行事之道和他的语言来看,他死得那么无畏和高贵,我确实觉得好象他哪怕是走向冥府还不乏神佑。他到了那里会很快乐。只要有过别人在那里快乐,他在那儿一定快乐。因此我不像在一般哀悼的场合下那样充满怜悯。但我们也不像平时那样因谈论哲学而享受快乐。其实我们都在谈哲学的话题。而是一种我非常不熟悉的感受,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不仅有快乐,痛苦也搅在一起,毕竟我们想到他马上要死了。在场的人差不多都这样,这边正笑着,一会就哭了。我们当中阿波罗多罗斯尤其这样。你该知道这个人,知道他的性情。”(58e1-59b1)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斐多似乎有点相信苏格拉底的死后会更好的说法;即便如此,一想到苏格拉底就要死去,他还是感到难过。不仅他这样,在场的别的人,一旦看到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也无不嚎啕起来。克力同本来是苏格拉底很信任的弟子,而且还刚刚得到了苏格拉底一夜的教诲,可是,正如苏格拉底说的,他却尤其像对待一般的垂死者那样安排苏格拉底的后事,完全把苏格拉底的话当做安慰自己也安慰别人的说辞。这些表现无一不表明,如果苏格拉底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死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他就完全失败了,无论第一次申辩,还是第二次申辩,都没能真正说服大家,死亡比活着更好。不仅他的敌人仍然把死当作对他的惩罚,就连他的朋友和弟子也没有接受他的说法。大家并没有认为死真的就好,而只是像斐多那样,佩服他在这样的大祸面前仍能如此镇定自若地思考哲学问题。
且不说第一次申辩中的观众,也不谈苏格拉底的弟子,哪怕苏格拉底本人,真的就认为死比生好吗?自杀讨论中有一段极其令人费解的话:“你是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所有法律中,只有这一个没有例外,而不像别的那样,只有某些人在某些时候死比生好。”对这段话的解释是《斐多篇》中一个著名的难题,不仅因为其中绕来绕去的说法,也因为颇有歧义的希腊原文。对这段话的理解,至少有三种极为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苏格拉底认为让科比斯奇怪的是,为什么死比生好;第二种理解是,科比斯应该奇怪,为什么死永远不比生好,从而人们不能自杀;Taran提出了第三种理解:对于某些人来说,死比生好,但即使对于这些人,自杀也是不对的,科比斯应该为此而惊讶。[5]此处当然不需要讨论琐碎的希腊文法来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而且恐怕也很难有个定论。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没敢肯定,死就是比生好。而随后关于自杀的讨论,恰恰明确地指出,死就是一种不好,不仅在世俗喜生恶死的意义上如此,而且就是在敬神的角度来说,求死也是一种不好。虽然苏格拉底只是在讲自杀,但这里的说法完全可以用来攻击任何喜死恶生的说法。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