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第一哲学和世界问题①(3)

2015-05-13 01:39
导读:胡塞尔的分析留下一些没有回答的问题。说一种事物“可能是其它样子”,也就是说你的叙述是不真实的,或部分地是虚妄的,或不适当的。说某个据说是


胡塞尔的分析留下一些没有回答的问题。说一种事物“可能是其它样子”,也就是说你的叙述是不真实的,或部分地是虚妄的,或不适当的。说某个据说是存在着的事物“也许可能不存在”,这就暗示它可能是一种“虚假的现象”;或者你已受制于幻觉。是否能说:在经验中“具体的自给性”并不排除它“不存在”?这种说法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具体的自给性意味着自己看到了这个东西本身,因此这只能指“一种假定的自给性”。这种假定可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一切经验都有这样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弄清楚某个特写的经验是否是一种“具体的自给性”。作为“本质分析”的问题来说,“具体的自给性”“从分析上看”是排除它不是自给的。在关于假定事实的陈述和关于本质关系或结构的陈述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

但是,胡塞尔在刚才谈到的那一节中并不局限于指出这种差别。他还谈到不容置疑性有两种意义。对于经验,正如他所指出的,人们不能怀疑,除非“对它提出了某种反对的论据”。这一点可能被接受下来,因为它符合于怀疑的定义。但是作为一种经验的东西,它可能成问题,因为“怀疑”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没有根据的。假使不考虑这个经验问题而对怀疑也是按照定义来考虑的,是否就不应该把它看作是“绝对肯定”的?胡塞尔企图把绝对肯定的不容置疑性辨别清楚,于是把外部知觉作为一种可能是另外的东西划分开来。绝对肯定的不容置疑性是由我们不能想象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另一种样子这一点来保证的。但是必须既从“本质方面”又从“经验方面”把可以想象和不可以想象这两个概念解释清楚。虽然“绝对肯定的”排除了它是另一个样子的可能性,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规定某个人的“思维”不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假使有人试图支持胡塞尔的这种见解,那他可以采取的唯一途径就是论证一个人如果陷于矛盾就不是在进行“思维”。用定义来规定“绝对肯定”是一回事,而在实际中达到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此外,从任何外部知觉的个别情况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中,不能推出世界可能不存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除了这些思想之外,还可以谈谈胡塞尔关于世界不存在的可能性的进一步想法(第二卷第391页以后),这些想法表明他怎样认真地继续关心这个问题。他对先验问题的初步认识,引导他考虑世界的毁灭(vernichtung)问题,并由此思考世界可能不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对现象学说来仍然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关于世界知觉的和谐结构融解的可能性和这个世界(或一般世界)可能是“虚无”这样一种可能性本身是不同的。世界在实际上可能是“虚无”这一点被解释为具有观念的意义,即具有关于无限进展的、不和谐的东西的观念这样的意义。和真正的世界相反的观念,是一种在和谐知觉的信仰结构中产生的观念,是作为信仰的一个同一的、理想的极产生的。展现在世俗知觉自身中的是预期的信仰,即:世俗的经验将仍然是世俗的经验,“自然的一致进程”是会被经验到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经验的世界信仰被摧毁了。它能再起作用;但那是一种空洞的可能性,对它没有什么可说的。胡塞尔在他的思考过程中提出一个早在以前就被提出过的问题:是否可以设想我相继有若干个不同的仅仅被“创造出来”和“被摧毁的世界”?在他看来,与一个世界、与假定经验的设定统一(positing-unity)相对立的,不是“虚无”的可能性,而毋宁是无限地众多的虚构(ficta),这些虚构完全没有确定性,没有任何积极和谐的可能性。

胡塞尔推论:在经验的和谐过程中,我只能把自然看作处于确定性之中的给予之物,并且继续认为它处于确定性之中。不能从经验中“单纯的”可能性开始。但是,假使我经验到和谐的破裂,那又怎么样呢?在那种情况下,和谐的破裂是在一种仍然处于确定性之中的经验的基础上,在经验的过去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进入的。没有它,就没有怀疑的可能的“确实性”,也没有向虚无(Nichtigheit)的过渡。
上一篇:文艺方法论年的历史反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