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1)(3)

2015-06-07 01:39
导读:维特根斯坦最初的现象学概念不是什么特别新颖的东西。它肯定与描述性科学的概念一致,这种描述科学早在胡塞尔现象学以前就一再出现。然而,维特根


维特根斯坦最初的现象学概念不是什么特别新颖的东西。它肯定与描述性科学的概念一致,这种描述科学早在胡塞尔现象学以前就一再出现。然而,维特根斯坦对于在不含有科学理论意义上的纯粹性的坚持并不常见,因而值得我们重视。甚至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对于把握本质的兴趣。在这个关节点上,我们的确可以开始思考他与现象学运动的现象学的可能关系。

然而,维特根斯坦的第二个概念,亦即现象学描述的语法概念给我留下了一个完全是原创性的印象。我只能想到一个可比较的先驱:C.S.皮尔士(C.S.Peirce)的“现象学”概念或“显象学”(phaneroscopy)概念,他的这种现象学或显象学被构想成一级、二级和三级范畴的系统。但似乎极不可能的是,维特根斯坦在那时就应已经略知皮尔士哲学的现象学部分的内容,而皮尔士哲学只是自1931年起通过其《论文选集》的出版才为人所知的[⑦]。

维特根斯坦现象学的起源之谜
在讨论《哲学评论》中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起源之前,我想对该书本身作一些大体的介绍。重要的是应认识到,尽管该书的标题评论表面看来是偶然的——这一标题明确或不明确地适用于维特根斯坦自《逻辑哲学论》发表后的所有已出版的著作——但与诸如《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1956)等书不同,该书是被维特根斯坦列入出版计划的著作。事实上,在该书完成并于近1930年底交给G.E.摩尔(G.E.Moore)之后,维特根斯坦又为该书配了一个精妙的序言,籍以说明这部著作对他来说在何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极新式的却不合时宜的哲学样本。一则附于手稿中的圣-奥古斯汀(St.Augustine)的箴言暗示了这一思想历程的艰难,也见证了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形成时对于该书的重视。

仅就篇幅而论,该书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为甚至在扣除了开头鲁希-路易斯概述性预览的35页和弗瑞德瑞希-魏斯曼关于维特根斯坦于这一时期的谈话的注释的29页后尚有281页,而超过了他的任何一本其它著作的页数,甚至《哲学研究》(尽管这里所说的页数可能是不准确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路易斯的本子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征,即它是一个完全的德文本而没有习惯的对照译文,而这就连编者在该书的结尾也注意到——该书由英国巴塞尔-布拉克维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是一个完全的德文本。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无论如何在一段时间里,这使得不熟悉德文的维特根斯坦的英-美崇拜者无法研究这本现有的著作,直到有了G.E.M.昂斯考姆伯(G.E.M.Anscombe)即将出版的译本[⑧],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观。

编者在最后两页的注释中告诉我们说,该书是在若干本笔记本的条目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笔记本是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2月,亦即几乎是其刚刚重返剑桥(据G.E.摩尔说是在1月)时,到1930年7月这一时期所记。然而,随后的打字稿却对那些维特根斯坦选入该书的笔记作了重新编排,显然就是现在出版的顺序。然而,按编者所说(p347),由于维特根斯坦没有对该书划分章节,为条目编号和制作目录,因此可以设想,路易斯不仅写了开头的概述而且承担了现在这个文本的所有章节划分。

在其已版的形式中,该书被划分为22“章”并细分为长短不一的小节,这些小节通卷按顺序编号。这些章节都未配标题。在我看来,I至VII章粗略地探讨了哲学和语言的一般问题,VIII至IX章探讨颜色问题,X至XIX章探讨诸如数字和无穷大这样的数学问题,XXI至XXII章再次探讨颜色问题,最后一章探讨假设问题。易言之,我在该书中看不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甚至在经过编者整理以后也看不到。但毕竟,在维特根斯坦自《逻辑哲学论》后的其它著作中哪里能发现这样的线索呢?

此外,这一点似乎是合适的,即概要地提及该书的前身以便在与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的关联中确定这种新现象学的地位。无须指出的是,1918年完成并于1922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不包含任何与现象学有关的参考文献,无论是明确地还是不明确地。尽管对照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我们似乎可能获得某些启发[⑨],但种种迹象表明,维特根斯坦对于它们并无兴趣[⑩]。
上一篇:继往开来,迎接中国科学学发展的新局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