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性否定”与阿多诺及黑格尔否定观的区(8)
2015-07-02 01:51
导读:单等同于“创造本体论”,则因为“批判”在逻辑上先于“创造”。即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 既定现实问题和局限性的发现、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单等同于“创造本体论”,则因为“批判”在逻辑上先于“创造”。即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
既定现实问题和局限性的发现、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不仅人成为人逻辑上是来源于人对自然性生
存危机的感知和摆脱,而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理论上也是来自对牛顿等传统理论局限的批判,
更不用说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之批判基础上提出的“超人哲学”了。在这个意义上,“批判与
创造的统一”这种“否定”,便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性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本源”。其次,“本体性
否定”吸收中国文化注重现实性事物的观念,也吸收西方符号学、形式主义哲学注重物化性事物的
观念,更吸收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所内含的“劳动成果”的思想,对中西方不可见的“本源”、“形
上学”和非理性的“自由”、“诗意的栖居”进行了改造,从而将“本体”做了“虚与实之统一”、
“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之理解,与“本体即本源”的传统本体论划清了界限。如果说,在“源”与
“流”、“本质”与“现象”的问题上,传统哲学是以前者为“本”后者为“末”,那么“本体性
否定”则解构了这种二元思维,将“源”与“流”、“本质”与“现象”都作为“本体”来对待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是根据“流”来溯“源”的,没有“流”,“源”将无从判断存在与否。
所以“本体性否定”是否定冲动与否定结果的统一。没有将否定冲动现实化、符号化,我们就不能
说一个人完成了“本体性否定”,也不能说一个人确立起了存在。另一方面,“本体性否定”也与
“本体即实体”的西方本体论划清了界限。否定主义不仅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哲学,区别笛
卡儿的实体性之“我思”,而且也由此区别于西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区别现象学的“本质质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或“现象即本质”,保留对创造性符号、现象追问其“何以成为可能”的权利,并与描述性治学方
式形成区别。再次,在否定主义哲学中,“本体性”不等于“唯一性”和“至上性”,而与“非本
体性”构成“不同而并立”的关系,从而不仅区别老子的“道”本体,也区别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
义的本体论。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以人或成为人为本体,这个“本体”只是在阐明人的价值,但并
不能阐明自然界的非价值——因为自然界是一种与人不同的价值;这就像中国人以《易经》为自己
文化的本体性理解,只是在阐明中国人的价值依托感,但并不能宣称西方人依托在《圣经》上的无
价值或低价值一样——我们只能说:那是一种不同于东方人的价值。同样,当“本体性否定”以批
判创造为自己的本体论,那只是在说人在批判与创造中才能获得永恒依托,但并不能说人在模仿与
依附中就没有价值,而只能说,那是一种与本体性价值不同的价值——前者是艰难的、审美的价值,
后者是轻松的、快乐的价值。所以否定主义强调本体价值,只不过是想解决人的心灵依托问题,但
并不能说心灵依托价值就优于非心灵依托价值——对非心灵依托的价值,因为哲学无法讨论,所以
就不能采取轻视的态度。以此类推,当代文明并不优于古代文明,美感也不优于快感,它们不同而
并存,构成人的完整性。这显然与美感优于快感、本体优于非本体的中西方既定本体论思想,是不
可同日而语的。
比较起来,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不关心哲学的第一性问题、本源问题,而且就是把第
一性问题和本源问题作为否定对象的。阿多诺说:“一旦辩证法成为不可拒绝的,它就不能像本体
论和先验哲学那样固守它的原则……在批判本体论的时候,我们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甚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种非本体论的本体论”1 ,阿多诺又说:“既然任何一般概念的基本特性在决定性的存在物面前
分解了,那么一种总体性的哲学就不值得期望”2.显然,阿多诺以事物或面向事物的首要态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