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5)
2015-07-07 01:15
导读:8 汪晖所关切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如何打破启蒙的普遍主义霸权;攻击的突破点,汪晖选在 自由主义,尤其是自由主义以西方的规范强加于其它文明、文化
8
汪晖所关切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如何打破启蒙的普遍主义霸权;攻击的突破点,汪晖选在 自由主义,尤其是自由主义以西方的规范强加于其它文明、文化、等等的企图。这类对自 由主义的质疑,近十余年来在里也频频可见。容我取巧,姑且简称之为普遍主义与特 殊主义之争。我现在要触及这个问题,原因主要不是赞成或者反对汪晖的质疑,而是由于这个 问题有助于说清楚现代性的一些特色。
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究竟是何物、又为何必须否定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的主张,似乎 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方面来看:一、知识论与∕或实践中关于理性的看法,认为某种理 性概念的妥当是普遍的,可以得出普遍妥当的是非对错标准;二、道德
哲学里关于主体的看 法,认为主体具有无差别的道德地位,也就是所有这类主体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三、制度上 关于公共身分的看法,认为某种公民身分是由一些无差别的权利与义务所构成的。
在这几点上,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冲突吗?试想一下否定这三个命题的后果有多么荒唐或 者恐怖,我们就知道冲突不会发生在这个层次。冲突,其实牵涉到上述「理性规范」、「主 体」与「公民」三个概念是如何取得其的。由于这类概念的传统途径,多是利用一套 先于∕超越社会生活之偶然性、特殊性的「道德观点」(the moral point of view),这些概念的 推导,走的常是一种直接否定特殊性的路向。而这种名为普遍的路向,会忽视现代性一个 最基本的要求:妥当性或者正当性是开放的、是要由人们在沟通交往的过程里逐渐建立、认 可、修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哲学论证、道德劝说、乃至于民主、之类的「现代文明」 招牌,恐怕都不可能具有太多说服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是在一个现代∕后形上学的视野里,道德观点的出现并不需要否定偶然与特殊。道德 观点所要求的,只是平等的尊重与相互对待。这种道德观点所涵蕴的普遍主义,企图在平等尊 重与平等对待9的条件下,经由沟通与讨论,建构具有普遍妥当性的规范、具有平等道德地位 的个人、以及公平的权利义务关系。10这种普遍性不会吞噬或者掩没特殊性,但是它注定要挑 战特殊性;挑战的理由,不是它在任何实质的意义上比对方来得进步、明智、全面或者理性, 而是因为它迫使特殊者面对具体的「它者」而进行反思,借着与它者的对话,达到更深一层的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与自我修正。这种由它者「回归」自身的普遍性,乃是一种成就、有成 败是非可言,而不是一种预设、无须面对它者的考验。因为借着面对它者,主体才能设法超越 自己的信念、归属、位置、身分与认同,逐渐形成「后俗成的自我」(post-conventional identity)。后俗成的主体、后俗成的规范,共同构成了一套后俗成的普遍主义。
自由主义所要求的普遍性,正是这样的后俗成意义下的普遍性;这样的普遍性,也正好符 合前述的启蒙自主性理念。那未曾与自己的「既予」战斗过的,不算自主;那未曾背叛过自己 的天赋、社会祖产的,不算自主;那未曾横眉冷对自己的出身、身分、认同的,不算自主。战 斗、背叛、冷对之后,也许还是回归(甚至有道德的义务必须回归)。但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来 说,经过反省的,才是有价值的。在这里,身分政治、族群政治、乃至于性别政治,都要受制 于自由主义的普遍要求,却并非注定要受到普遍性的斲伤。
自由主义的批评者,却往往忽视了这项普遍主义要求的进步意义。自由主义有可能将个人 淘空为抽象的幻影、将自主化为毫无理由可言的偏好之抉择、让平等流为形式的一致、让多元 成为商品销售策略。可是自由主义没有必要假装白痴,按照批评者的泛黄剧本重蹈这类早已为 人熟知的覆辙。相反,自由主义的普遍性主张涵蕴着明确的实质要求。它要求自由主义的理想 社会维持一个开放的文化,也就是维持最多样的文化、身分、价值、生活方式的选项;它要求 社会维护一个选择、批评、改变的空间;它还要求社会提供实质的平等,以资让每个人的选择 机会获得实质意义。自由主义所坚持的,只是这类选项或者集体性的价值,不得凌驾于个人之 上、不得违背它们为个人存在、而非个人为它们存在的原则。这正是汪晖视为自由主义缺陷的 一个特色:集体性目标的重大价值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们构成了个人自主多元生活之可能性 的条件;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是个人从事反思与选择时所亟需的资源,而不在于它们自身的 内在价值。换言之,社群主义、多文化主义、乃至于倾向于身分政治论的各种主张,正确地强 调了社群、文化与其它群体特色对于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生活内容的重大意义;根据这个 理由,自由主义要求这些集体性的事物受到尊重与保障。在这里,自由主义没有理由与上述各 类主张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