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性与超越性:初期道教与基督教的差异(7)
2015-07-19 01:10
导读:耶稣复活后,使徒们还念念不忘问道:“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使徒行传1:7)从这种提问可知:使徒最初并不明白耶稣传讲的上帝之
耶稣复活后,使徒们还念念不忘问道:“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使徒行传1:7)从这种提问可知:使徒最初并不明白耶稣传讲的上帝之国的超越性涵义,他们将其理解为现世的以色列国的复兴。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马可福音中。1901年,威列得(1859-1906)提出“弥赛亚奥秘假说”。其内容为: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没有被公认为弥赛亚,初期的基督徒对此感到失望。在威氏看来,耶稣本人没有弥赛亚的意识,马可虚构了如下的解释:“群众在耶稣复活前没有认出耶稣是弥赛亚,是因为耶稣自己吩咐门徒不要将此事张扬出去。”[⑤]耶稣的弥赛亚身份,贯穿在这卷福音书中:“(1)耶稣是君王弥赛亚,(2)耶稣是神受苦的仆人,(3)耶稣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⑥]马可在叙述中强调弥赛亚的奥秘,即耶稣作为当时人们期盼的君王将为他的百姓的缘故受难。耶稣不让魔鬼宣告他的身份(1:25、34;3:11-12),不让他为其施行神迹的人宣扬他的作为(1:44;5:43;7:35;8:26),禁止门徒传扬他的弥赛亚身份(8:30)。因此,马可笔下的耶稣隐藏自己的弥赛亚身份,事实上和初期基督教信仰的对象的超越性相关联。
如前所述,道教的创立者们,都是基于对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的信仰施行医治。这和耶稣在福音书中施行神迹以表明其人子与神子的双重身份、人性与神性的双重特性不同。换言之,在耶稣关于自然的神迹【“变水为酒”(约翰福音2:1-11)、“平静风浪”(马可福音4:35-41)、“行在水上”(马可福音6:45-52)、“诅咒无花果树”(马可福音11:12-14)】中,主要是为了彰显他作为自然的创造者身份;在关于人的医治神迹中,其医治的大能源于耶稣的神性,其对人的医治基于耶稣的人性,他关怀人的生命健康需要【如“医治枯干的手”,(马可福音3:1-6)】。耶稣施行的神迹,始终都和差遣他来到世界的上帝作为超越性的存在者相关联,体现了耶稣的救赎者身份。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附记:本文关于道教部分的初稿,原是为迄今未能付梓的《中国文化的走向》一书而作,写于1991年左右。友人蒋荣昌先生作为该书主编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一些观点是在与他讨论中形成的,特此致谢。2006年2月28日于成都。
--------------------------------------------------------------------------------
[①]汤一介:《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07页。
[②]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圣经导读》,上卷,魏启源饶孝榛王爱玲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
[③]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圣经导读》,上卷,魏启源饶孝榛王爱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④]DonaldGuthrie,NewTestamentIntroduction,Leicester:Inter-VarsityPress,1990,p.64.
[⑤]陈惠荣主编:《圣经百科全书》II,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第970页。
[⑥]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圣经导读》,下卷,魏启源饶孝榛王爱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