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对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及其伦理意义((2)
2016-02-29 01:00
导读:当泰勒斯等其他的早期自然哲学家说万物的本原(arche)是水或其他东西时,这个arche究竟只是时间意义的本原(开端),还是同时也已具有了支配、统治
当泰勒斯等其他的早期自然哲学家说万物的本原(arche)是水或其他东西时,这个arche究竟只是时间意义的本原(开端),还是同时也已具有了支配、统治乃至根据、原则等意,这一点尚有争论。但到亚里士多德那里,arche作为一个哲学词汇已同时具备了“开端”与“统治”这两种含义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inerSchurmann甚至认为把arche的这两种含义在哲学上结合起来乃是亚里士多德的创新。[8]但是,这种结合是否也是arche的一种含义(主宰、统治)压倒乃至最终取代另一种含义(开端、肇始)的开始?无论如何,这种结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自觉。他在《形而上学》中在总结arche的含义时写到:
“arche的含义有:(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或一条路,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是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学好的地方开始的。(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的,比如船从龙骨开始,房屋从基础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开始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产生,比如小孩是从他的父亲和母亲开始,而打架是从骂人开始产生的。(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的,例如城邦的统治,寡头政治、君主政治和僭主政治,也都被称作archai,技术也是这样,特别是建筑术。(六)由于它而开始认识事物的,也叫作本原,比如,假设是证明的开始。原因(aitios)也有这么多含义,所有的原因也都是本原[即本原——引者]。所有的arche有个共同点,它们是事物的存在、产生以及被认知和说明的起点;但它们有的是在事物以内,有的却是在事物以外的。所以,作为arche的本性,[9]它是事物的元素,事物的倾向和选择,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目的因——因为‘善’和‘美’是许多事物的知识和运动的起点。”[10]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这段对arche之含义的总结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几个重要信息:一、亚里士多德已明确认识到arche的含义中包含了“统治”这一意义,比如在第(5)个含义中。二、他指出,在存在、变易(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和认知三个领域中,都存在arche:“所有的arche有个共同点,它们是事物的存在、产生以及被认知和说明的起点”。具体地说,在存在中它是开始(begin)并主宰万物的实体(或始基,substance);在变易中它是原因;在知识中它是认知所依赖的前提。[11]由此,这样一种arche,就成了“事物的元素”、“事物的本质”,最终成了“事物的目的因”。它是在事物的分析中不可还原或不可归约的最后的因素。
但在这段话中,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第三个信息:即arche被等同于原因(aitios),或原因被等同于arche:“原因也有这么多含义,所有的原因也都是本原(arche)”。Arche转变成了原因。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思想史后果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亚里士多德对arche的解释与他的四因说重合了: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对于本原或本原的追寻成了对原因的追寻,成了对终极因、第一因的寻找,而他的四因说也正是对那些在他之前的各种关于本原、本原的学说的一种因果性的重新解释:米利都的哲人们追寻到的是质料因,毕达哥拉斯追寻到的是形式因,恩培多克勒追寻到的是动力因(爱与恨),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追寻到的是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四因的经验从何而来?显然,它主要来自于对变易的经验,更准确地说,来自于对人类的制造活动的经验:只有在制造活动——如建筑:它之为architecture本身已传达出了这种信息——中,人才能鲜明地经验到所谓四因。这样,在把arche经验为原因之际,哲学发生了何种变化?在这种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又丧失了什么?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在赫拉克力特那里,在巴门尼德那里,arche是被经验为原因的吗?何谓原因?“真正的原因只能是那种开始并永不停息地开始一个行动的东西。”[12]有因必有果。原因总是与结果联系一起。当arche与原因被等同时,我们从中听到的是否是一种因果的必然性?而在因果的必然性中,“果”是否又始终已被“因”统治着、决定着?因此是否在这里,在原因这个表象中,arche(本原)的两种基本含义(开端与统治)才可能真正结合起来?[13]并且前一种含义(开端)逐渐为后一种含义(统治)所压倒并最终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