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下)(17)
2016-04-12 01:02
导读:同上书,第99页。 同上书,第16页。 P.F.Strawson,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University Paperbacks,1971(reprinted),p.9. P.F.Strawson,Individuals——An
同上书,第99页。
同上书,第16页。
P.F.Strawson,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University Paperbacks,1971(reprinted),p.9.
P.F.Strawson,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 University Paperbacks,1971(reprinted),p.9.
有不少学者在其著述中都使用了这类提法。可参看欧阳康:《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朱立元:《当代文学、
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5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2-493页。
William J.Rchardson,Heidegger——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Martinus nijhoff/The Hague,1963,P.15.此处转引自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参看注释。
参看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77页。
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2-13页。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4页。
(本文发表于《人文艺术》第3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