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并未过热 政策不宜大动(2)

2017-09-08 01:39
导读: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经济未出现过热 经济过热也表现在,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资源供应紧张和要素价格大
  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经济未出现过热  经济过热也表现在,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资源供应紧张和要素价格大幅上升。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还不能称之为过热。  1、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现实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潜在增长率,是指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增长率。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同的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摩根斯坦利(2001)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在7%-9%之间;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为8.5%左右;经济学家刘国光(2002)认为在9%左右;吴敬琏教授则认为在8%左右。  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资源利用的程度来看,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增长率。原因在于:1、劳动力利用程度偏低。与经济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日趋严峻,就业弹性持续下降。上半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200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加上隐性失业人口,这一比例将更高。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从资本投入来看,虽然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快,但金融机构存贷差依然呈扩大趋势。截止今年6月底,各类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4.5万亿,比去年同期净增加0.9万亿。3、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在大量成果得不到转化的同时,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因得不到技术支持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性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2、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经济过热,还要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如何。如果经济增长仅在几个月走高接着急转而下,只能算是经济剧烈波动而不能说是过热。由此作出经济过热的判断缺乏支持。从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或前景来看,支撑中国经济继续走高的因素并不是很多。消费方面,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城镇居民住房、汽车、、消费类通讯产品、教育和文化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但这些消费热点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到20%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考虑到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等原因,短期内消费要实现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出口方面,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朝鲜核危机、中东局势、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和组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我国出口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方面,虽然上半年投资增长达到近10年来最高增速,但目前的企业设备更新投资较快增长有结构调整的性质,是对前几年设备更新投资过少的弥补;另一些则与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如城市改造、路桥建设、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开发等。但不管投资增长多快,它都属于中间需求,其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如果没有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的支撑,越不过“惊险的一跳”(马克思语),其价值得不到实现,这种高增长是不会长久持续的。  从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看,近期不会出现总体过热  从引发经济周期的体制因素来看,我国经济近期内不会发生总体过热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剧烈波动。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超分配以及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和引发消费需求膨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和1988年两次经济过热基本上是由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所致。从投资角度来看,我国投资总量中,国有投资所占比例过高。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产权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屡屡膨胀,投资盲目性很强。在经济短缺的卖方市场环境下,生产产品不愁没有销路,企业缺乏市场约束。正是在这种体制条件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内在扩张性很强。当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有所放松时,总投资就会发生快速膨胀。投资增长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时,经济出现过热。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由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受市场约束越来越明显,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约束的增强,加之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国有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国有企业的投资理性化程度有所提高。非国有企业由于其天然的市场化特征,投资风险与效益意识较强,投资内在约束机制较强。所以社会总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波动性减弱。  从总消费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增幅放慢、消费预期减弱等,消费需求呈现平衡增长态势。由此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已经转化为总体上供求平衡甚至某些领域供过于求的格局。1997年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充分说明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不会再发生90年代中期以前那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的局面。  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国自1998年以来采取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累积性结果。由于这轮经济周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启动期和调整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和自主性增强。既不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仍将保持较长时间。  
上一篇:体制性约束 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