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增收和政府节支的观点综述(3)
2017-09-12 02:43
导读:(一)把香烟、白酒、化妆品等享用品消费税税率提高一倍;加快上市中央的国有股减持,这两者能明显增加中央政府收入 当前我国可以提高烟酒、化妆
(一)把香烟、白酒、化妆品等享用品消费税税率提高一倍;加快上市中央的国有股减持,这两者能明显增加中央政府收入 当前我国可以提高烟酒、化妆品、烟花爆竹、金银首饰、高档点心等享用品和非必需品的消费税税率。尤其对香烟和白酒类等产品实行“寓禁于征”办法,其好处是多方面的。18世纪上半期,英国的香烟税课征额为成本价的三倍,在法国更高达原产价的15倍。最近几年,法国政府为了解决因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而财税减少的矛盾,决定在其他环节上增加政府收入。如在2001年把卷烟专卖价格提高8%以促进烟税收入的增加,还计划在2003年再次把烟价提高15%.增加的香烟税收入,有2/3将拨支给医疗保险金库。我国也可把烟税和酒税税率再提高一两倍,并且全部归入中央财政,拨出其中一部分充实全国医疗保险基金,既限制烟民数量,又能促进国民健康。还可对一些特殊行业征收高额营业税,如歌舞场所、娱乐休闲设施、商业性高级保健。并可开征筵席税,既可促进收入,又多少能抑制严重的吃喝奢靡之风。可加快上市中央企业的国有股减持速度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2001年因国有股减持而增加的收入为122亿元,2002年和2003年通过国有股减持的中央财政收入还应进一步提高。 把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全部归入国库是增加中央财政的重要办法,这些执法执罚机关的做法有些象18世纪盛行于西欧的包税者。古典学家亚当。斯密针对当时国家税收流失到包税者的情况,曾提出建议:“把这一切税,全部归由政府直接监督指导的税务机关征收,这一来,包税者的过度利得,就加入国家收入中”。
(二)把重、基础设施等投资事权多下放给地方政府、民间和外商资本,可达到政府节支成效 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6%,而1993年美国这一比例为69%,1989年法国和英国分别高达88%、86%.虽然我国中央的财权集中度不太高,但承担的事权却过多过广。这几年控制中央财政赤字增长很难,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应属于中央财力的一些税收归地方征收或与地方分享所导致的后果。我国杰出经济学家薛暮桥曾明确指出:“中央必须自己掌握必要的财政收入,保证全国性的开支。现在财税收入是分管了,但许多开支仍然必须由中央来负担,分收而未分支。各国惯例,所得税和产品税(增值税)是全部或大部上交中央的。地方可以征收几种地方税,如地产税、市政建设税、营业税等”。从当前分税制财政运作看,地方仍继续侵蚀中央税收,财税制度改革仍没有到位。本该重点投资的高等、基础、医疗技术研究等事业,却总得不到应有款项。2001年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只有213亿元,对支出为373亿元,甚至还不到一两个特大型电力项目或者石化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公共财政原则,那些经营性重工业、能源通讯产业投资,都应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企业来出资兴办,或发行证券组织股份公司。200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为233亿元,这是应该的,但农业开发以及农业科技和产业化也应鼓励民间、外资资本同财政合股投资。20世纪初清末著名实业家、“实业救国论”代表人物张謇,就曾出资兴办通海垦牧公司、棉花农场、苏省铁路公司等非加工性产业。为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今后还应积极提倡民众自愿捐资建设一些文化宗教福利设施,以及修缮古迹等。如我国古都开封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是高32米的繁塔,这座佛塔就是在公元977年由民众慷慨解囊建造起来的,至今在附近石壁上仍可看到上百个捐资者的姓名。
(三)减少财政补贴是促进中央财政状况好转的重要措施 近20年来,我国中央财政经常性收不抵支,赤字规模扩大,也与数额庞大、名目繁多、运用效果不好的财政补贴有很大关系。早在1985年,薛暮桥针对当时财政收支状况时指出:“财政收支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滥用财政补贴的办法来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不但亏损的国营企业由财政补贴。许多种农产品和矿产品(如煤炭)购销价格倒挂,财政补贴年年增加。如不及早解决这一,总有一天会使财政无力承受”。时间虽已过去了17年,但不合理补贴项目仍太多。停止企业亏损补贴,减少食品类和公房补贴,提高保障基金补贴项目的使用效果,都是控制各级财政支出的途径。 2001年中央为善后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对地方和企业补助135亿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粮食风险基金补贴资金达到173亿元。如果不在产权上转让成本过高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禁止私商粮食经营,那么财政对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就不会减少。2001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增涨工资时,22个省区的增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当年中央财政对工资性支出的补贴资金达到892亿元,相当于当年赤字的34%.2001年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为100亿元,数额虽然不很多,但这笔支出的效果却需提高。扶贫款来促进生产自救,要防止助长落后地区居民的依赖政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