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安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2)
2017-09-14 04:35
导读: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和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和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事项或交易,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陷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3.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中许多并没有一定的取舍标准。会计过程的最终产物—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会计主体相关利益方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固有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
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利润也因此包括了现金和应计项目两部分。管理当局就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虚拟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为了避税或获取补贴,则可进行反向操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往往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结合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的性质、企业规模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加以判断。这无疑又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将重要项目按不重要项目处理和揭示,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会计中的稳健性原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由于稳健性原则只是对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收入、利得的一种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刚性标准,因此,它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管理当局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来操纵盈余。例如,企业在业绩骄人时,通过过度运用稳健性原则,多计可能损失、多提准备,以此“储存利润”,在业绩欠佳时,则通过动用这些准备来平衡企业利润等等。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要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做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
从狭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上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的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企业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整个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