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毕业论文范文(3)
2013-05-04 18:17
导读: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要素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要素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成本动因就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
资源(Resource)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通常,在企业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中可以比较清楚地得到各种资源项目的情况。
作业(Activity)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是连结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桥梁,因而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作业是企业内部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法模型中的最小归集单元。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起的有序作业集合体,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就是相关作业形成作业链并构建价值链的过程。同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增加价值,通过作业链和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业务活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效率,减少浪费,降低资源耗费,以实现企业整体最优化和持续改善,增加企业价值。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把相关的一系列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就构成该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库,作业成本库是作业中心的货币表现形式。作业成本库有助于在成本管理中选择优选项目,成本库最大的作业能提供最大的成本降低机会。作业中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信息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可通过作业中心控制作业,评估业绩[19]。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seac.com ) 成本对象(Cost Objects)是作业成本分配的终点和归属。常见的成本对象有产品、服务、顾客等。把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是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引发成本的特征事项或作业,是引起成本发生与变化的内在原因,其主要功能在于解决了成本归属中的逻辑关系。有了成本动因,成本分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变量。非财务变量(客户单据张数,网络优化次数,维护光纤的数目)也可以成为成本分摊的标准。发现和确认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关键,它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成本分配的标准。只有准确地定义成本动因,才能使作业量化并进行合理的成本归集和业绩考评。成本动因改善了成本分摊方式,有利于更准确的计算成本,找到了成本动因也就找到了资源耗费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利于消除浪费,改进作业。
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作业活动为成本对象(即成本汇集的中心),衡量各项作业活动所耗用的资源总量及其成本,并分析引起各项作业活动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成本动因),以成本动因作为各项作业活动成本的分摊基础,将产品涉及的各项作业活动应分摊的成本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该产品总的间接成本[5]。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而作业成本法将着眼点和重点放在对作业的核算上。这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成本计算法将作业这一关键环节给掩盖了,直接把资源分配到产品上形成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将成本计算的重点放在作业上,作业是资源和产品之间的桥梁。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制造费用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阶段通过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3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首先鉴别出消耗资源的作业,然后确认资源动因,计量归集资源费用相关的作业。第二阶段包括明确成本计算对象,确认作业动因,计算成本动因率并把各作业汇集的成本分配给相关的成本对象。如图2.1所示:
资料来源: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与价值评估的企业方略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20.
图2.1 ABC核算步骤
(1)作业认定
认定企业生产和服务中的作业,是实施ABC的基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形成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活动,是产品生产程序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几百种,通常企业无法对这些作业一一进行分析,只能重点分析一些资源昂贵、金额重大的作业,或产品之间使用程度差异较大的作业,而忽视小的作业,将小的作业加以归类。一般来说,企业80%的成本是由于20%的作业引起的,耗费资源多的作业就是重点作业,以此为作业中心。例如,检验中心就是一个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价业绩。
(2)分配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
将归集起来的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木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库。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这一步骤的分配工作,反映了作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即: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如把检验小时称为资源动因。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3)明确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作业成本流向的终极目标。ABC系统下典型的成本计算对象有:某种最终产品、某项服务、某个项目或承包的业务单元,甚至于某个客户。ABC系统应用人员必须充分、全面地把握成本计算对象,无论遗漏了哪一种最终产品或服务,都会使其他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承担过高的成本。例如,如果把试制品或样品(可对外销售)排除在最终产品之外,就会使正常的产品负担一部分额外的成本费用。此外,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目前正在制造的产品成本不应该包括来自过去或将来产品所消耗的资源费用的份额。
(4)归集作业成本到相应成本对象
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产品、劳务或顾客),即将成本库中的费用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到各产品中去这样,企业才可以获得作业成本中的某一项重要成本值。这一步骤的分配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另一原则:产品消耗作业,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组织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即称作“作业动因”。例如:整备作业的成本动因是出的眼数:组装作业的成本动因是直接人工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