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毕业论文范文(5)
2013-05-04 18:17
导读:3.2 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引入到我国也有二十几年了,很多企业都对这种先进的成本核算系统非常感兴趣,其中也不乏敢吃螃蟹者。
3.2 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引入到我国也有二十几年了,很多企业都对这种先进的成本核算系统非常感兴趣,其中也不乏敢吃螃蟹者。但实际的状况却是有些企业从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解决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起,两三年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有一些企业雷声大,雨点小,踌躇满志,大张旗鼓地成立了项目组,短者几个月长者一年就堰旗息鼓,无果而终了。为什么风靡国外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却寸步难行?分析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来自企业自身的阻力[4]。
1、适合作业成本法生根发芽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
(1)科技水平相对不高,技术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猛,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己进入世界领先领域。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能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企业为数很少,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据有关部门对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的调查,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目前,适时制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实施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未形成。
(2)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实施缺乏实现工具。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它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因此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如何寻找合适的工具,是用Excel实现,开发一个小程序,或者采用专门的作业成本法软件。如果在ERP中实现,ERP需要做重新配置,客户一般缺乏对专用工具的了解,Excel中实现太复杂。若采用专门的作业成本法软件,目前适合于国内企业的作业成本软件几乎是空白,就是有,也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改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管理会计未在国内广泛应用。管理会计是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基础,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范围小,各种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持续性。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管理模式,缺乏向管理要效益的内在动力和意识,内在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不强烈,企业经营管理上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所以,也必然会导致作业成本会计应用上的滞后。
(4)制造费用所占比重不大。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来看,企业类型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还较小。这说明,我国企业产品成本的结构中仍以直接人工为主,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
2、企业自身阻力
在企业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时,会遇到各种障碍:
(l)企业几乎所有的部门都要参与,关系难以协调。作业成本法一般应由财务部门负责来做,但是对核算体系的设计,例如作业划分动因选择最有发言权的是生产物流等业务部门,使用成本信息的是销售部门、管理层,把作业成本法变成现实的是一线业务人员、统计人员和财务成本核算人员,这其中也少不了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作业成本法项目作为成本体系的改进往往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基层几乎每一个人的工作以及对每一个人利益的划分,因此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项目中止,对于企业来说,不亚于一场变革,这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难点。
(3)传统的成本核算观念难以突破。一般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主要是为财务会计服务的,财务会计的一些准则制约了成本核算体系的改进;传统的观念会制约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4)作业成本法实施项目周期较长,参与人员往往会失去信心。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阶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参与人员在比较长时间投入之后如果没有看到结果,或者看不到可能的对企业的价值,就会产生种种疑问,疲劳作战又未见战果,常会失去参与兴趣和热情。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5)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少之又少。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3.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是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和先进会计核算系统的产物。而我国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使ABC的广泛应用存在许多制约条件,但这并不能否认在我国一些先进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因此有诸多因素可以为ABC在我国的应用提供可行性支持[10]。
(1)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等逐渐增多。这些企业的间接费用较高,可以为作业成本法的普及提供更大的优势。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我国自主研究开发,企业的技术投入和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企业降低成本的重点也已经从减少直接材料和人工支出转向过高的间接费用,这也为ABC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2)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生存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日益增强。很多企业将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生产方式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创建出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降低存货等途径全面提高了管理水平。这些有利于企业主动接受ABC观念并积极采用ABC核算。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seac.com )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市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此时原有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满足变化后经营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先进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及业绩评价体系的出现,而作业成本法能够很好地满足管理层对这方面的要求,这使得ABC的应用具备了存在的基础[11]。
(4)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而多元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要求庞大的计算工作量。近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取得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大公司摆脱了原来各部门、各分公司之间资源相互切割的问题,实现了数据共享,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为实行多元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ABC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