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作业成本法毕业论文范文(4)

2013-05-04 18:17
导读: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 2.4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作业成本法是适

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
2.4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与适时制生产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的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能提供更详细的成本信息,并更适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高科技逐渐采用,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在我国企业仲运用的问题。从西方国家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经验来看,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较为有利[6]:
(1)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
(2)管理方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
(3)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作业环节较多;
(4)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
(5)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
(6)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
(7)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
(8)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2.5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传统成本法的阐述
从传统成本管理法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机器资本的投人不多,原材料加工的程度不深,所以,生产成本只考虑直接原材料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发生额不大,不给予很大重视。传统的成本管理法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两方面。
成本核算分两步:第一,将直接人工、直接原材料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将各项间接资源的消耗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第二,再将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小时、单位机器小时或产品数量为基础分配至产品。成本控制的步骤是:第一,根据产品需要和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及标准单价确定出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第二,根据以往生产记录和工作的时间研究本公司的工资率,确定出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第三,计算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计算分配率.最后,根据分配率可分别计算单位产品的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传统的成本制度先将间接成本归集于部门,再将部门的成本分配至产品,而作业成本法则先将间接成本按作业活动归集,再将各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至产品[5]。如表:2.1
                  表2.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制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传统成本制度 间接成本 部门 产品

作业成本法 间接成本 作业活动 产品

资料来源:王立彦,徐浩萍,饶菁,成本会计—以管理控制为核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88-89.
2、传统成本法的缺陷和不适应性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是与其所产生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在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的生命周期长,产品的规格化程度高,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界及学术界认识到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及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有三[7]:(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普遍采用了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先进制造技术.使生产组织形成和产品成本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大降低,而间接制造费用的比重则大幅度提高。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由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化,企业中行政管理、技术研究、营销推广、公关宣传等非生产性活动大大扩展和强化,使得这些活动发生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高速发展的经济使社会对高质量和个性化生活的追求造成对产品的需求高级化与多样化,这就促使企业集团由过去大批量生产同一性产品转向小批量、多样化、复杂化和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后者往往是企业的主导产品。这些产品的产量低,消耗的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机器工时少,所以,按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造成间接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计算的扭曲。(3)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对于许多间接性、共同性的固定成本的分配缺乏有效的办法,往往是以单一的分配基础主动地将其分配给各种产品,或者将其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损益。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法的改进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制度与原成本制度相比是更准确的一种成本制度。传统方法与ABC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8]:
传统成本法:
(1)每个部门或整个工厂仅有一个或几个间接成本集合,通常缺乏同质性(即成本分配基础与间接成本集合间缺乏因果联系);
(2)间接成本分配基础不一定是成本动因;
(3)间接成本分配基础经常是财务性变量,如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
(4)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仅满足了与 产出量相关的费用分配;
(5)不精确的成本信息,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
作业成本法:
(1)由于众多的作业领域而存在众多的同质间接成本集合,操作人员在确定需考虑的作业领域时扮演了关键角色;
(2)间接生产费用分配基础极可能是成本动因;
(3)间接成本分配基础经常是非财务性变量,如产品的部件数量、测试时间等;
(4)兼顾了非产出量相关的费用分配;
(5)较精确的成本信息,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强。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知,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法的改进确实扩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使管理当局对整个价值流程 (从研究开发到售后服务)的成本加以计划与控制。

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3.1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运用现状
我国目前作业成本法运用的基本情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运用得很少,且基本集中在制造业;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闪耀着作业管理的基本思想;作业管理及类似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如产品、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而非全局性的、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管理当中;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类似经验产生的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环境与真正意义上的作业管理产生的环境不完全相同;在我国企业中,作业管理类似经验常常与目标成本管理并存,两者有可能因在不同领域运用而形成“并存”局面,但也有可能因“兼容”而并存[9]。

上一篇:股指期货推出后对现货商品市场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