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对所有制(7)
2014-01-11 01:13
导读:四,财产所有权的宪法保护和产权的有效控制 新宪法的第十二条规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新宪法第十三条同时又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
四,财产所有权的宪法保护和产权的有效控制
新宪法的第十二条规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新宪法第十三条同时又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依法受到保护公民对财产的占有,使上的占有也就成为事实上的所有,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微观基础。
由集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需要将由国家垄断的一些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有效的改革分散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随着试产经济的而将个人资产社会化,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各种形式的股份公司。依法保护了私有资本的所有权,混合所有制中的法人产权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产权,实际上是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为所有者所拥有,而管理权为经营者所拥有,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利益分配的契约关系。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所有者似乎却很难约束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变得日益严重,公司股东对财产的所有权,实际上旁落到了非财产所有者的手中,即出现了所谓"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这是转型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也比较普遍存在。因此,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如何强化对经营管理者的控制,而经营管理者又如何加强对公司经济运行的控制,这就出现了公司资产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公司的权力如何配置的新,即控制权问题。控制权,它既涉及到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财产所有权的实现,同时也涉及到法人产权经济利益的保护。控制权从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将财产所有权和产权的经济利益的实现统一了起来。因而,控制权也就成了所有权和产权的一个新问题
但是在现有资料中[19],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种是将权力配置的重点放在如何建立一个维护财产所有者利益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上。我国经济转型中比较注重这种机制的建立。党的有关国有改革和发展的文件都,明确指出:公司制是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对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
公司的法人结构是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这套组织管理体系由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其中股东会作为权利机构,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经理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经营管理,监事作为监督机构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实行内部监督。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化、民主化和专业化。在这里,股东大会是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和约束董事会,对重大决策进行表决,以维护自身利益;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公司决策和管理机构,对公司资产的运作与增值负责,承担资产风险,并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符合股东利益,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实行内部监督;经理人员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直接受控于董事会,同时对自己的经营成果负责。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公司的原始所有权、法人的经营产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形成制约机制,统一于公司整体之中。但实践证明,在这种权力结构的配置结构中,虽然是对财产所有权经济利益实现的一种控制,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还是很难有效解决。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另一种是将权力配置的重点放在如何建立一个让经营管理者向所有者角色转换的契约机制上。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来,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比较多的试行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探索一种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展有股权制衡能力的大股东,达到少数“人格化”的大股东对公司实施有效地控制,鼓励经理人员克服对公司经营中的短期行为,能够让经理人员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解决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并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美国称之为管理层收购 (M B O ,management buy out),我国通常称之为经理人员“控大股”,在某些地方也叫贴身经营。经理人员在公司中持一部分的股份,让对公司经营活动具有控制权的经理与公司有资本纽带。有文献将这种权力的配置称作是“企业家的股权革命”,一些国有企业的拍卖,为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收购,提供了实际机会;一些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存在,为公司老总低价收买,提供了预期;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普及,同样为这场权力的配置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大致分为专业技能、经理层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以及企业家才能,充分动员企业里各种人力资本,是有效利用企业财务资本的前提,也是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