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2)
2015-05-02 01:39
导读:2. 矸石山堆积引发的污染 阜新矿区范围内有大、中、小型矸石山近240余座。全区矸石山占地面积为2?885公顷,总堆积量为12.108?5亿立方米[1]。阜新矿区矸
2. 矸石山堆积引发的污染
阜新矿区范围内有大、中、小型矸石山近240余座。全区矸石山占地面积为2?885公顷,总堆积量为12.108?5亿立方米[1]。阜新矿区矸石山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经风化和瓦解,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有毒、有害物质入渗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土壤贫瘠化、植被破坏。阜新地区以西南风为主,而矸石山主要堆放在城区南部,造成了阜新地区大气的严重污染。
3. 开采引发的水均衡破坏及污染
一方面,煤炭开采伴生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再则,大量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阜新地区原本就存在水资源贫乏的问题,再加上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供水更加紧张。
4. 其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①矸石山流动。阜新境内堆积了大量的煤矸石。较大型和较独立的矸石山是最不安全隐患,曾发生过煤矸石流动,造成人员伤亡事件。②煤矸石放热。长时间的压埋,导致底部矸石自燃产生的大量烟气散失地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③尾矿堆积等污染。各类矿山由于尾矿堆放、选矿污水等带来的污染事件屡屡发生。④滑坡现象在露天矿区出现。阜新地区尚未发现山体自然滑坡迹象,但在海州露天矿和新邱露天矿却一定程度地存在人为滑坡现象。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困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像阜新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所处的资源开发阶段、生态破坏现状、人们面临的生存资本与生态恢复资本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变得步履维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阜新市财政状况十分困难,地方财政入不敷出。阜新是全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和所辖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2006年,阜新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全市人均467元,为辽宁省平均水平的34.5%。阜新市政府除保证五大机关工资和
社会保障支出以外,其他建设性支出所剩无几[1]。
2.
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
2006年底,阜新市实有下岗职工、失业人员9.3万人,其中,下岗职工人数为7万,占全市职工的27%;失业人数为2.3万,登记失业率为46%,居全省之首。在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矿区职工占45%。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矿区下岗职工还将逐年增加。2006年,阜新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598元,比全国和辽宁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163元和2?772元。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特困居民有17.3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2%[1]。
3.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
2006年末阜新市人口占辽宁省总人口的47%左右,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辽宁省的17%,居全省倒数第一位。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228元,是辽宁省平均水平的43.0%。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地方工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余户,最高的不足10亿元[2]。
4. 煤炭资源逐渐萎缩
在阜新3.3亿吨可采储量中,经济可采储量少,煤层过深,条件复杂,采掘成本过高。阜矿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作为百年老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已累计报废主体矿井14对,而现在,全国闻名的海州露天矿也将报废。如果没有新的接替矿山,阜矿集团的煤炭年产量将骤减至500万吨左右。煤炭资源枯竭导致主要的经济来源丧失,各种矛盾将更加突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于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其所面临的困境与阜新市十分地接近。“贫困”和“无助”是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最大障碍。再则,生态环境理念在中国的法制发展历程中处于“反哺”状态[注:也就是说,这种生态环保理念并非由大众社会群体基于自发的观念形成的,而是首先在法律制度中体现,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反哺”形成大众生态环保理念。],而且“无论在经济意义还是在
政治意义上,我国的贫困群体都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既不能平等分享和交流社会的文明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于国家市场体系和政治生活之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