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所有制结构的比较研究(上)(2)
2015-12-21 01:03
导读:2.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有18个,多是中西部的产业小省,这些省份国有产业总产值不足全国产业总值的1/3。而非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多是沿海产业大省,如
2.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有18个,多是中西部的产业小省,这些省份国有产业总产值不足全国产业总值的1/3。而非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多是沿海产业大省,如浙江、山东、广东和江苏4个非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产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全国产业总产值的8%~12%。
3.河南省属集体经济为主的省份。集体产业的产值达到产业总产值的40.25%。农村产业为主与集体产业为主是一致的,由于农村产业几乎全部是非国有产业。全国非国有经济比重为67.4%(集体经济35.55%,其他经济31.84%),河南的非国有经济比重为68.11%,略高于全国的比重。个体经济占全国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7%,河南个体经济的比重占8.3%,低于全国水平。
(二)1997年各省份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以及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产业企业与集体产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
各省份1997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经济份额的变化见表3,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产业企业与集体产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见表4,全国国有产业与非国有产业占全国新增产业产值的比重见表5。
从表3、表4、表5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1997年,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的非国有成分又有较大进步,国有经济的比重在所有省份都有所下降。河南省的国有产业产值在1997年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1%,略高于全国25.52%的水平。这种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非国有经济成分总量的迅速扩张。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的尽对量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但其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通过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这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成功之处。另外,从1997年独立核算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可以发现,国有产业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国企亏损面为38.2%,高于集体企业亏损面一倍多;国企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产值72.64元,仅为集体企业该项指标的28.38%;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7.58元,为集体企业该项指标的49.2%。固然国有产业企业的百元销售收进实现利税、产值利税率、均匀每一职工创造利税等指标高于集体企业,但这只是说明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并不说明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高。从表4可以知道,国有产业企业均匀每一职工占有固定资产98494元,是集体企业职工的3.4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346元,是集体企业的76.0%。从国有产业与非国有产业占全国新增产业产值的比重看,从1981年到1997年,国有产业的比重由49.6%下降为4.7%,非国有产业的比重则由50.4%上升为95.3%。这一巨大的反差表明,国有产业企业在新增产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这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不相当的,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既是我国改革的初始目标之一,也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是完全符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在今后10年一20年的时间跨度内,由于非国有经济对增长的贡献率还会超过国有经济,因此国有产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国有产业比重的上升还是一种主导趋势,但是,公有制为主的局面不会发生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治理的重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目前的以治理国有经济为主,逐步转移到以治理非国有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重心不转移,对非国有经济的治理便不可能得到加强,这点在非国有经济占尽对上风的沿海省份显得尤为突出。
2.改革以来,生机勃勃、布满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动力,这就与较多依靠国有经济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因此,今后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地区不平衡,实现国家经济稳定、
政治稳定的重要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