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所有制结构的比较研究(上)(5)
2015-12-21 01:03
导读:表111990-1997年按经济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 2.从最近5年(1993-1997年)看,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依次为61.8、58.0、54.4、51.0、48.8,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111990-1997年按经济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
2.从最近5年(1993-1997年)看,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依次为61.8、58.0、54.4、51.0、48.8,呈逐年下降趋势;集体经济的投资比重依次为16.7、17.1、17.6、18.5、19.1,年均进步0.6个百分点,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其他经济成分的投资比重依次为21.5、24.9、28.0、30.5、32.1,年均进步2.65个百分点,比集体经济的投资增幅高4倍多。这种投资结构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的下降,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功能矫正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经济将逐步从一般性加工产业中退出而转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其在生产领域的投资总量将继续收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集体经济在我国特别是河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集体经济投资比重的上升是必然的趋势,但集体经济投资比重的上升幅度及产出效益如何,将取决于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和经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其他经济成分1997年的产业产值分别已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与其投资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从长远看,这一部分的投资比重将继续增长,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保护其他经济成分的正当权益,保护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促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表明,在可比较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投资等项目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题目:(1)从国内贷款所占比重来看,1990-1997年(没有统计数据的年份不包括在内),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人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年均比重分别为27.3、22.9、2.45、26.6,各种经济成分年均比重为20.5,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经济、其他经济成分(不含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而城乡个体经济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只占各经济成分均匀贷款比重的1/8,这反映了银行贷款政策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与个体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当。国有经济从银行获取的贷款比重最大,但投资比重却连年下降,产出效果也很不理想,其中缘由应认真反思。(2)从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来看,1990-1997年,各种经济成分年均比重为6.4,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人、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分别为7.95、3.6、0、25.9,这种状况是由外商投资的预期心理所决定的,也是由投资风险和回报率决定的。国有经济有很多别的经济成分不可相比的上风,利用外资的比重虽高于均匀数,但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不相当,这应从国有经济的效率方面查找原因。集体经济利用外资比重大大低于均匀数,表明从总体上看我省集体经济还没有真正“长大”,还缺乏像“春兰”那样享誉国内外的集体企业。(3)从自筹资金所占比重看,1990-1997年,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均匀为57.5,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其他经济成分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分别均匀为47.2、57.1、89.9、37.6。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城乡个体经济,其投资的尽大部分是自筹资金,城镇个体经济的投资则百分之百的是自筹资金,这一方面说明了这部分劳动者投资积极性高,利益直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经济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我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如何解决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单一的题目,应尽快摆上各级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变化及分析
我省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类型经济成分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变化情况见表12。
从表12可知,1980年河南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49.13%,居第一位,其他类型经济成分仅占4.4%,可以说微乎其微。10年后,1990年,国有经济的商品零售额虽仍居第一位,但比重有所下降,特别应留意的是,其他类型经济的比重上升到29.7%,超出集体经济而居第二位。从1991年开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而其他类型经济的比重则一路领先,不断攀升。199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构成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其他类型经济成分的销售额的比重在这一年第一次超过了国有经济的比重,由第二位跃居第一位。到了1996年,其他经济类型的几重突破50%大关,比国有加集体的全部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之和还要略大一些,完成了其他类型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由处于补充地位到超过集体经济比重――继之超过国有经济比重――最后超过国有与集体比重之和的“三级跳”。到了1997年,其他类型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又净增8.6个百分点,已处于尽对上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