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农庄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2015-12-23 01:42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荆州市“农庄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荆州市“农庄经济”发展情况调查2001-07-06近年来,
荆州市“农庄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2001-07-06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广大农村兴起一种新型的经营组织形式―――农庄经济(有的称家庭农庄、私营农庄、庄园经济)。它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农庄经济的兴起,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展示了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荆州是我省农庄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目前全市各类农庄已发展到11157个,经营的土地面积达61.7万亩。为了解农庄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最近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农庄经济的兴起及基本特征
农庄经济是以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规模经营为条件,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技化种养、企业化治理、多元化投资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荆州市农庄经济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殊背景:一是农村弃田荒地为其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近年来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出现了大面积弃田。往年初,荆州市弃田面积达到63万亩,占耕地的13%。此外,大量长期闲置的“四荒”资源,也为农庄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条件;二是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近年来,我省各地广泛开展了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引发了本地种养大户和外地经营者向农业大举进军,出现了开发土地、兴建农庄的***;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广“两转一推”经验,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创办农业产业化实体,发挥了示范作用。
农庄经济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与一般的种植大户、
养殖大户相比具有明显上风,其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五化”:一是经营集约化。农庄经济突破了家庭经营局限,实现了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荆州市农庄均匀经营面积达到55亩,是当地家庭经营均匀水平的10倍左右;农庄均匀固定资产投进水平为2.64万元,是一般农户的数十倍。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使农庄的经济效益大为进步。二是生产专业化。农庄经济以进步农产品商品率为目的,着力做好“专”的文章,依靠农产品质量和特色抢占市场,进步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了传统农户的自给性、兼业性特征。从产业分布来看,荆州市从事某种主导产品专业化种植的农庄占总数的51.8%;从事专业化养殖的农庄占总数的29%;从事某一环节商品性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农庄占总数的19.1%。农庄的专业化生产还带动了一批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形成,加快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荆州市专业乡镇已发展到46个,占总数的40%。三是种养科技化。荆州市的农庄常年聘请各类高级农业技术职员691人,引进新品种2360个,推广新技术186项,科技性投进达452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4.4%。四是治理企业化。荆州市的农庄中,家庭独资型农庄占农庄总数的84.9%,农户联合体占总数的7.1%,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占总数的5%,其他经营形式农庄占总数的2.5%,基本形成了企业治理方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农庄,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治理方法组织生产经营,把农业家庭经营进步到一个新的水平,代表了农庄经济的发展方向。五是主体多元化。全市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兴建的农庄占农庄总数的68.5%;由城镇干部职工和农业科技职员兴建的农庄占22.8%;由城市工商企业和市外投资者兴建的占8.8%。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投资的多元化,从而有效拓宽了农业投进渠道。目前,全市各类农庄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进31415万元。实践证实,农庄经济也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产业化的“催生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载体”。
二、农庄经济的实践意义
农庄经济兴起的时间不长,整体上看规模水平也不高,但它显示出的生机与活力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