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新工业化思潮在大规模论争之中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传统工业化不仅存在效率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长远问题。那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代价、重生产轻环保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跨越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充分就业;结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以市场机制为实现机制,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集约型增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
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其一,实践与理论的严重脱节。尽管国家政策再三强调科学发展与新工业化,而很多地方仍然延续传统的发展思维,唯GDP与粗放增长,从实际上转换政府的发展思维远比理论上困难得多,而这种实际上的传统发展思维又影响对国家工业化战略和道路的理解和接受;其次,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工业化之间的高层理论分歧不易消除,结果地方各行其是;其三,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理念下,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机制的界线仍然不清,如何弱化政府直接介入工业经营活动的权力,而相应加强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监控权力,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结论
新世纪初出现的新工业化思潮,因应中国目前的工业困境与国家新工业化政策而兴起,至今方兴未艾。出现的主要理论形态有:科学发展观、重化工业论、服务业——工业化论、工业文明论、新工业文明论、比较优势论等。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总纲,其他理论形态都在此主题下展开。其中,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 工业化两种理论之间转开了激烈论战,其共识是:新工业化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要规范并弱化,尤其不应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但在“重化工业化是否为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这个最尖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的分歧。而悖论则在于,如果论战双方所持道路皆可由市场选定,则此争论意义何在。新工业化主体理论在思潮中基本定型,但新工业化思潮并未终结,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将随着新工业化实践的深化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讨论与认同,由此,新工业化思潮必将随着新工业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工业化思潮的本质是,在已经变动的新国际国内环境下探索新的工业化路向,即在“知识经济”和 “信息革命”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种种限制条件下,如何在日趋剧烈的全球性竞争市场中找准定位,从而为国家对工业化的引导和监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新工业化内涵有特殊含义,应该包含三个层次:最低层次为产业结构层次,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个层次上体现为产业高加工度化(含所谓重化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以及以后的技术集约化;中间层次为制度变迁层次,体现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最高层次为文明层次,体现为工业化与市场化结合以后对社会所有领域实现刷新,人们逐渐地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人的精神得到新的升华。目前我国的新工业化建设重点应该落实在前两个层次上,但最高层次也不能忽视,要注意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优秀人文经验。就前两个层次而言,新工业化应该是以市场化来提高效率,并以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来提升品位,有效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三大产业协调互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工业化的前提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在明晰的政府权力和全效的市场法则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和持续的张力,新工业化才能落到实处。新工业化还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新工业化的成功,将使中国由农业——土地文明社会进入真正的工业——市场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