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控制权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3)
2013-07-24 01:05
导读:4.2 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总的来说,目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通常能获得超额收益。Jensen和Ruback(1983)对前人文献综述后指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
4.2 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总的来说,目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通常能获得超额收益。Jensen和Ruback(1983)对前人文献综述后指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平均20%的超额收益,对收购企业的股东却没有带来显著受益;采用接管方式时,目标股东能获得约30%的超常收益,收购公司股东则仅获得4%的回报。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并购能否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价值。Bruner(2002)了1971-2001年间的130篇经典文献,发现成熟并购重组的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国内研究方面,陈信元和张田余较早利用股价反应研究控制权市场效率。研究表明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公司估计在公告前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兼并收购类公司重组却未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张新运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2002年中国的并购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对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其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股东却带来损失,股票溢价为-16.76%。
然而,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并购能增加收购公司的财富,却对目标公司的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曾昭灶从私有收益视角出发,从事件期的累积超常收益、超常换手率、内幕交易指标、长期购买持有收益以及国有和民营买家超常收益的比较等方面对78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控股股东通过内幕交易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未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
4.3 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以股价的变动来衡量企业财富变化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的,那么股价的变动就不能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冯根福等人认为,由于我国股市发育时间不长,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
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操纵,非流通股的存在导致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因此,国内学者大都以数据的方法来研究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冯根福和吴林江采用以财务指标法了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并购类型在并购后不同时期内业绩不相一致,且并购前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李善民等人以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王诗才和牛永花采用法,以2001年深市发生并购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发生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共5年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估,发现收购兼并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在并购当年显著改善;股权转让类上市公司绩效总体呈下滑趋势;资产剥离类在并购当年未改善公司绩效;收购公司的绩效比目标公司的好;其他类型的并购重组并未使上市公司绩效发生显著性变化。赵红英等以2000~2002年间发生并购行为的沪深两市3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指出,并购当年有所提升,并购后则逐年下降,并认为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提升企业短期业绩的有效手段,对公司能力的提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作用不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4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朱滔本文以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255起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效果。结果表明虽然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效益较好,但在效益方面,除增加
就业外,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社会效益较差,表现在员工
和员工福利在并购后下降,所得税在企业收入、利润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反而有所下降。
上述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整体来说,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效力已经逐步显现,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控制权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上市公司治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不高,内幕交易、市场操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此外,控制权市场的社会效益较差,社会责任、企业方面的问题已经初步显现,需引起上市公司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