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分析(2)
2016-05-08 01:02
导读:(二)跨国公司自身策略 1、利用技术垄断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垄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
(二)跨国公司自身策略
1、利用技术垄断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垄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一种技术垄断优势进而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1)研发本土化
为维持和加强其技术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出现东道国子公司的独资化,研究与开发机构本土化和独资化等趋势,并且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技术的扩散。其本土化的研发机构凭借优越的研发、组织和管理环境等吸引了大批当地的人才,东道国科技人才等各项智能资源大量流失,使得本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才资源更加匮乏。因此,研发机构的本土化也抑制了国际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扩散,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由于降低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其影响更为长远。
(2)技术锁定
跨国公司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维持其技术垄断地位,所谓"技术锁定",是指跨国公司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由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控制核心技术,增强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虽然跨国公司对传统技术的控制度很低,但这种技术等级较低,只为东道国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难以使东道国在技术期内形成新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2]
(3)设置专利陷阱
跨国公司通过布置全球专利地图的方式,设下专利网,坐收渔利。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全球专利战略。往往采用跑马圈地或者放水养鱼的方式,先是大规模后申请外围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化,但在最初会放任我国国内企业使用其专利,一旦国内企业形成规模或者大量投入后,再声称该企业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而且一般只对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发起诉讼,使单个企业难以应对巨额的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繁琐的调查。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退出该专利技术涉及的市场或者交纳巨额的使用费用后,坐享利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利用商标品牌优势
(1)品牌推广战略
很多跨国公司的商标品牌国际知名度普遍较高,但是刚进入中国,不熟悉中国本土市场,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短期内较难溶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商标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实际上是通过商标挤兑来实现的。主要是通过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逐渐取代、淡化或淘汰中方商标,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而且这种形势较易被被合并的厂商接受,当地企业也以本地企业与跨国大企业的合营为炫耀政绩的资本。鼓励企业与外资联营。跨国公司通过商标品牌战略吞并国内企业,进而垄断相关市场的案例不胜枚举。
(2)恶意抢注商标
恶意抢注我国出口企业商标。抢注商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类竞争企业,为了阻止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而抢注,如西门子(含博世-西门子及西门子所属公司)恶意抢注海信、东林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就是典型的案例;另一种是专业公司专门靠此讹诈我国出口企业,而且抢注成产业化趋势,专业化运作,如最近发生的深圳市博朗文公司在香港抢注我国松本电工、美思内衣、乐百氏饮料、丽珠医药、罗西尼钟表、黑妹牙膏等180多个知名品牌就是一例,专业国际炒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首先对中国惯用商标进行市场进入的可能性预测,并蓄意抢先注册,而后则进行商标倒卖或者以"侵权"之名起诉以骗取赔偿。
(三) 我国内部原因
1、相关政策和立法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规范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反垄断法》,因而对类似微软、思科以及DVD专利权人联盟等在我国市场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还不能加以有效规制。 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引进外资,常常以比本土企业优惠的多的条件来吸引外资,导致本土企业在创建之初就处于弱势。很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短期利益考虑,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地方保护,不能把侵权消灭在原始阶段,当侵权达到一定规模,遭到涉外诉讼时,企业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