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13)

2016-06-02 01:01
导读:4、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特征 鉴于消费方式与不同的阶层有着密切关联,而资本占有状况又直接和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从品位、生活方式与文化的


 4、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特征

  鉴于消费方式与不同的阶层有着密切关联,而资本占有状况又直接和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从品位、生活方式与文化的相近性看,的中产阶级可粗略分为两大群体:一是文化资本相对优势的‘泛’白领阶层(新中产阶层),包括公司职员、政府官员、专业人士、文化媒介人;二是资本相对优势的‘泛’新富阶层,包括私营业主、国有承包者等在内的经济精英群体。

  在基本类同的背景下迅速浮生的新富阶层与‘泛’白领阶层,其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呈现出同一性和差异性共存的特征。由于中国中产阶级独特的社会发展背景,比较而言代际沿袭、童年、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地位对其消费品位、文化差异的决定作用不大,而接受教育程度高低(从中国实际情况,是否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是十分重要分水岭)、个人经历与职业环境、经济收入是影响着消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随着群体的不断膨大,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文化开始出现分化与多元倾向,但总体消费品位、追求、价值观念看,泛白领普遍比新富阶层更具文化性特征。若就消费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不同特征来判断新富与新中产的消费文化倾向,总体上看,新富阶层中传统消费文化仍占主体优势,但已是一种变异的传统消费文化。新富阶层总体上更偏重于实用主义的原则。日常消费的实用、社会关系的实利、地位商品的奢侈是他们的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归为更加注重感官愉悦的群体。有文化的后期‘新富’则出现泛白领阶层的文化取向。泛白领阶层中现代与后现代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倾向性已基本形成,传统消费文化的地位不断下降。其中一部分,如跨国公司白领、新型文化人、部分专业人士与商业精英阶层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品的美学感受、心理愉悦、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重视,并开始在消费举止和方式中得到体现。这表明消费愉悦的方式与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成长背景有较大的关联。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趋同性特征是:

  1.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品牌与模式的身份区隔作用不断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一直不容易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常常处于既崇外又厌外一种复杂矛盾的文化情结中。骨子里许多人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种根深蒂固的膜拜,但在行为中,尤其是某些阶段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极端的厌恶与轻蔑,文革时期是一种极端。开放后的中国又走向另一种崇外的极端,人们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普遍有很强的认可心理。‘洋货象征着购买力、地位、品位以及时髦;洋消费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倾向’(陈昕;2004)。在这其中,中产阶级又是社会上外国商品与消费文化接受力最强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都属于两种文化、双重观念的混合体。更倾向选择外国的品牌和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也构成他们的地位商品象征。通过对不同品牌、生活方式的消费选择展示他们的阶层地位。正如波得里亚所言,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诸如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感等象征衍生价值就像异灵附身于商品上,散发出身份符号的魅力魅惑着消费者。

  2、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加深,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以实际需要为消费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以消费欲望为核心的模式取代。消费品的功能性在衰退而让位于。而这也正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即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如前所述,中产阶级是中国消费时尚的积极推动者。已经过了温饱阶段的这个阶层,在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一系列攻势的诱惑下,‘欲购情结’膨胀,不断地追求模仿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超出实际需要,往往还超出了实际的经济能力。
上一篇:基于动态环境资源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