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2)
2016-07-01 01:03
导读:因此,在研究劳动供给问题时,只有同时观察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如果在失业率
因此,在研究劳动供给问题时,只有同时观察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如果在失业率攀升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上升,这也许并不表明失业问题有多么严重,因为失业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过去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又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的缘故。如果在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愿意供给劳动的总体中,失去工作的人增加了,失业率的增加很可能是因暂时的经济波动或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供给中最为严峻的问题莫过于失业率上升的同时伴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因为这一方面意味着失去工作的人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失去工作的人中,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工作而沦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的人数也可能在增加。“遭受挫折的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也许比纯粹失业人数的增加更糟糕,因为失业者似乎并没有丧失工作的信心,而“遭受挫折的劳动者”可能连信心都丧失了。这是一种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目前中国城镇的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基本状况如何并呈现怎样的特征呢?
(一)年龄、性别特征
从失业率来看,中国城镇失业问题已经达到严峻的程度。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8.27%,其中城市为9.43%,镇为6.24%(见表1)。分性别来看,女性的失业率高于男性。分年龄来看,失业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20~49岁的黄金劳动年龄段,每个年龄组的女性失业率都要高于男性,在50岁以后,女性失业率开始低于或接近男性(见表2)。为什么失业率随年龄下降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性别差异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失业率的变化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结合起来观察。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
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表2分年龄、性别的城镇失业、劳动参与和就业状况%
资料来源:“五普”长表0.95%抽样数据。
目前,城镇劳动参与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2000年城镇劳动参与率为67.67%,这一指标大约相当于美国1997年的水平。分性别来看,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见表2)。除了20岁以前,几乎在随后所有的年龄段上,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都要高于女性。其中,25~44岁的男性劳动参与率高出女性约16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参与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且45岁以后下降的速度更加迅速。其中45~49岁组的劳动参与率与40~44岁组相比,下降了13.7个百分点,而50~54岁组比45~49岁组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男性劳动参与率虽然也在45岁以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要小得多。其中,45~49岁组与40~44岁组相比,劳动参与率下降了2.6个百分点,50~54岁组比45~49岁组下降了12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的年龄性别差异意味着女性在45岁以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速度加快了,这部分解释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失业率的性别差异。
与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相互补充,就业率反映了总体人口中劳动力资源被利用的程度。就业率低意味着依赖于就业者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了。所以,就业率既和劳动参与率有关系,也和失业率有关系。2000年中国城镇的就业率为62.12%,其中,女性的就业率只有53.84%,男性的就业率为70.37%.与劳动参与率相类似,25~44岁人口的就业率最高,随着年龄上升,就业率逐渐下降。
(二)文化程度特征
一般来说,受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但观察城镇失业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出现上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有着最高失业率的既不是受教育程度最低者,也不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者,而是具有中等受教育程度者。中国城镇活动人口中,失业的峰值出现在受教育水平为初中、高中和中专这几个群体上。而受教育程度更低的人口群体,失业率反而较低。失业率最低的群体出现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小学及以下者”和最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者”两个极端上(见表3)。而且受教育程度与失业之间的上述关系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分性别来看,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都有较低的失业率;二者的峰值都出现在“初中”、“高中”和“中专”3个受教育阶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