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6)

2016-07-01 01:03
导读:中国现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平性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消极的”政策方面,还是“积极的”政策内容,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


  中国现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平性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消极的”政策方面,还是“积极的”政策内容,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问题。而那些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常常被政策所忽略,甚至有些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则干脆被排除在各种政策之外。这一政策偏向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最近刚刚出台的积极就业政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当然,这样的政策偏向和中国正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特点密切相关,因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利益带来的冲击最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偏向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的角度来看,这种带有偏向性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应该具有阶段性,当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之后,政策的偏向也应该结束,因为对某一类人员的政策偏向就意味着对另外一类人员的“歧视”或者说不公平。因此,如何使劳动力市场政策更加公平合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寻求收入支持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最佳组合

  中国目前的政策体系能够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吗?中国目前正在实行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一个好的政策组合吗?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组合才是最适合中国?显然,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有效地应对失业和扩大就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失业问题的性质决定着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容和方向。收入支持政策主要解决的是长期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的是结构性的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失业显然是两类矛盾共存。但是,这两类矛盾对失业问题的贡献程度如何呢?换句话说,当前的失业更主要的是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如果总量矛盾是主要的,那么,收入支持政策应在反失业政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那些无法就业的劳动者及其家庭进行救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成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工作重点;相反,如果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就应该成为重点。因此,要有效地应对失业和扩大就业,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收入支持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最佳组合,从而发挥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最佳效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

  1.王有捐(2003):《城市贫困状况测量》,载于《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文献出版社。

  2.吴邦国(2002):《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载于《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3.洪大用(200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新进展》,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赵人伟等(1999):《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研究》,中国财政出版社。

  5.张车伟、蔡昉(2002):《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中国经济》,第5期。

  6.张车伟(2003):《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第5期。

  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编(200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9.Benu Bidani et al (2002),Has Training Help Employ Xiagang in China ?ATale from Two Cities, World Bank.

  10.Simon Appleton ,et al (2002),Labor Retrench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and Consequences,China Economic Review 13(2002)252-275.
上一篇:浅谈外汇体制改革下我国外贸企业回避汇率风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