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4)
2016-07-01 01:03
导读:资料来源:“五普”长表0.95%抽样数据。 三、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 从前面对城镇劳动供给的基本状况和特
资料来源:“五普”长表0.95%抽样数据。
三、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
从前面对城镇劳动供给的基本状况和特征的可以看出,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表现为严重的失业现象。中国公布的惟一失业率数字为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0年开始一直在攀升,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达到4.2%的最高水平。虽然这一失业率数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代表很高的失业水平,因为这一失业率数字和国际上通行的调查失业率不具有可比性,但从其连续多年攀升并达到的创记录水平这一事实来看,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确实非常严峻。其实,从更能反映真实失业水平的统计数字,如从“五普”得到的失业率来看,2000年中国城镇失业率超过8.2%,这一失业水平已经远远高于7%的“警戒线”,更高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张车伟,2003)。
更为严峻的是,在城镇失业率上升的同时还伴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1998年以来,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上升,城镇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从1998年到2000年,城镇劳动参与率从73%下降到68%.这意味着有近2000多万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见表6)。虽然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这部分人中,有多大比例的人处于自愿并不清楚,但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遭受挫折的劳动者”。如果把这些“遭受挫折的劳动者”也看做失业者,城镇失业率则有可能再增加1倍。因此,中国当前城镇劳动供给中最突出的问题不仅表现为失业率的上升,还表现为劳动参与率的快速下降。这样的劳动供给形势极大地威胁着的稳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6~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各年。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情况下,城镇就业率也在下降。2000年中国城镇的就业率只有62%,这就意味着有38%的劳动年龄人口处在不工作状态。低的就业率意味着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社会供养和大量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城镇人口的收入来源越来越集中在劳动收入上,就业率低同时也意味着缺乏生活来源人口数量的增加。
(二)失业和劳动参与问题的严重区域不平衡
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劳动供给的严重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失业现象相对较轻,但也都超过了7%;中部地区最为严重,接近10%.分省来看,城镇失业率超过1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10个,其中最高的辽宁省为17.68%,其他依次为黑龙江省(15.43%)、天津市(13.96%)、海南省(13.42%)、吉林省(13.88%)、青海省(12.30%)、上海市(11.99%)、内蒙古自治区(11.35%)、江西省(10.33%)和重庆市(10.76%)。从劳动参与状况来看,劳动参与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劳动参与率最低(见表7)。劳动参与率超过70%的省(区)有9个,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西藏藏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中2/3为东部省份,1/3为西部省份。就业率的状况与劳动参与率类似。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就业压力相对更小的省份为东部那些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轻的省份,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山东省都有这样的特点;西部省份就业压力最小的省份是人均GDP 最低的几个省份。
资料来源:“五普”长表0.95%抽样数据。
全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平均水平为67.7%,如果将劳动参与率低于65%视为较低水平,可以发现,劳动参与率最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于65%的省份共有10个,其中东部地区有5个,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和辽宁省,除了北京市和河北省外,其他3个省市的失业率都超过了10%;中部地区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山西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只有1个,为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