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
2016-08-19 01:09
导读:[4]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实际,并假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内的人才、资金流动已非常普遍,以钱纳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删减
[4]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实际,并假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内的人才、资金流动已非常普遍,以钱纳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删减了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且相关的数据不易获得的指标,而增加了对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最终用以下九个指标进行分析:(1)人均GDP;(2)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3)二产产值比重;(4)二、三产产值比重;(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二产从业人员比重;(7)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城市化率。选择这些指标的具体原因: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事实,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因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本身会产生偏离事实的结果,但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目前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指标。二是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西部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发政策的实施是否产生了投资增长的效应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三是二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处于二元结构转换中的西部经济而言,工业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四是二、三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说明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能比较准确地反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五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可以反映地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以此推断政策对市场发育的影响。六是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反映人力资本的状况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七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变化从地方公共收入的角度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因为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国债的情况下,地方公共收入的多寡取决于税收收入和公共收费,只有区域经济状况变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八是城市化率是反映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最综合、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它能够说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帆(2005年)
[5](91-101)基于分工组织和分工水平演进的视角,论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势。因此,城市化率对于衡量西部开发政策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四川省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均较好,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反应相对比较灵敏。我们以此为样本分析,可以大致得出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的真实情况,并可以这样推论:在四川省的实施效果应好于其他十一省区。如果四川省的开发效果都不理想,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其他各省区的实施效果更差,政策效果不显著。本文选取四川省1992—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中1992年的数据为基期,即西部大开发前后各6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及2004—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计算出各指标年度间的增长率,即将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换算成相应的增长率,将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换算成相应的比重变化率,将城市化率换算成城市化率的变化率。然后,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当年为界进行数据分组,即把1993—1998年的数据分为一组,1999年后的数据为另一组。这种处理方式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的:(1)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于东部地区明显要慢,但经济持续增长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以各指标变化率的大小来衡量西部大开发政策结果会更客观、更具有实际意义;(2)由于宏观经济的运行本身存在波动性;故以各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均值作为目标变量更为可靠,而本文的研究旨在检验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指标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并以此来确认西部开发的政策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