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4)
2016-08-19 01:09
导读:(4)二产产值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
(4)二产产值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同样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方面政策效果不显著,地区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并未明显加快。对二、三产产值比重变化率指标的分析同样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加速区域经济二元结构转化的作用甚微。
(5)对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而言,分析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即使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这说明,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存在明显差异,但对比描述性统计结果,会发现大开发后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并没有明显增长,相反,该指标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大开发前的数值,可能的原因是近几年来,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西部地区在国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当然,分析结果至少也表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6)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地方财政收入在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大开发战略并没有导致经济的快速增长,致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缓慢。
(7)城市化变化率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大开发前后的方差一致性的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两组数据的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不过,方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方差一致的零假设。说明城市化变化率指标在西部大开发前后的均值是有差异的,但在统计上并不太显著。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综合来看,本文所选取的九个指标中,只有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方差一致性检验能够显著地拒绝零假设,即大开发前后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均值是大开发前的数值显著大于大开发后的数值,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并不相容。因此,从分析结果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加速区域经济二元结构转化,缩小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的作用至少目前并未凸现出来,政策效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四、简短评论和思考
国家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以促进西部的发展,同时,加强东、西部的互动发展,从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大开发政策实施6年来,特别是1999—2003年间,国家启动了许多大型投资项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倾斜,同时在财政税收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然而,本文以四川为例的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1.西部地区本身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自生能力较弱,致使对政策的感应度不强。利用政策是需要条件的,由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许多优惠政策并没有条件使用。同时,由于企业投资效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在与东部地区进行贸易交往中,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贫困化增长之势。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市场容量狭小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优势生产要素,诸如资金、人才、技术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效应日益增强,致使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中,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不足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相关的优惠政策并未产生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