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08-19 01:0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政策重心的转移上。这种转移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发展阶段(1990——1999年)和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90——现在)。[1](10-15)在区域政策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以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中国的区域政策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实施6年来,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政策效果较好,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另一种观点以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为依据,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能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攸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准确地把握,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为了揭示西部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四川省为例进行经验分析,因为在西部十二省区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经济基础最好、人口最多,对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例如:2000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西部地区的30.70%,即使到2004年,这一指标仍然达24.51%;而且,同期四川省的人口总数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44%和23.90%(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年)。本文将在考察四川省的各项经济指标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基础上,揭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并进行相关的原因分析和政策调整思路探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理论框架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涵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由经济增长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注重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例如以雷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和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为代表的“线性阶段模式”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线性转变过程。而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居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以阿瑟·刘易斯(AlthUJrLewis)的“二元结构论”和霍利斯·伯利·钱纳里(Hollis Burley Ch-enery)的经验分析模式为代表的结构转换模型则认为,经济发展是指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及生产、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二元性仍然十分明显,特别是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它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互补,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于最优配置,诱发的往往是地区间的回波效应而不是扩散效应,以至于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出一种先减弱,再增强的“U”型趋势。[2](19—25)同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二元结构的制约,东、西部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能在区域间经贸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劣势就为它们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3](109-125)从而不利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我们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速西部地区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进程,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继而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钱纳里(1988年)在其发展分析模式中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十个指标,即投资、政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部门、劳动力配置、城市化、收入分配和人口变动,并通过考察各个指标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得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上一篇:我国建筑业大步走出国门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