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政府支出结构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2)
2016-08-21 01:16
导读:本文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关系。当然,正如Karras(1994)所强调的,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之间互补性关系的存在,
本文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关系。当然,正如Karras(1994)所强调的,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之间互补性关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提供的产品都具有这种消费的外部性。鉴于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重点强调政府支出能够挤入居民消费的三个方面。
二、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力度,
促进农村相关消费的增长
基础设施服务接入水平的提高和供给质量的改善对消费需求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设施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品,比如电信服务;同时基础设施服务的扩展和改善也有利于对其它消费品的获取,如给排水和电力的供给会影响家庭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国际上一项利用秘鲁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表明,将其它变量加以控制后,家庭基础设施服务的接入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正面的影响。该研究发现,接入两种基础设施服务的家庭比没有接入任何基础设施服务的家庭的消费水平要高10%;而接入四种基础设施服务(电、给水、排水和电话)的家庭的消费水平要高出37%。研究还发现,电力服务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而电话服务对城市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Chong and Hentschel, 1999)。另外还要看到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通常有利于扩展
就业机会和市场交易机会,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并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基础设施部门由于长期面临着一些体制性的束缚,导致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供给质量也相对低下。这些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城乡差异看,在用水普及率上,2002年城市地区达到了92%,而农村地区只有68%,两者相差了24个百分点;在排水普及率上,城市地区达到了69%,而农村地区只有29%,两者相差了40个百分点;在电话普及率上,2001年大城市以外地区每千人电话主线数为13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村地区在供水和排水接入方面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了5%和25%。在大城市以外地区电话主线密度上,也仅仅与1997~2003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持平,而比中等收入国家低了27个单位(Goicoechea and Estache,200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和居民购买力相对较低,规模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通常不明显甚至无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特征,民间资本一般不愿进入,需要政府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①。但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从而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拉大。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在扩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要按照分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作用。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效率的考虑:(A)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成员数量较少的“小集体”较之成员数量较多的“大集体”具有更高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B)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地使用者对基础设施服务的不同偏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能更准确地对当地的需要作出反应和决策,能更有效地提供符合当地偏好和当地具体条件的基础设施服务。与此同时,对于跨区性或具有全局性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中央政府则负有主要的供给责任,而且鉴于各地财力上的差异,中央政府也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协助地方政府担负起对地区性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责任。(2)提供(provision)与生产(production)的区分。也就是把投资与运营分开,将某些生产经营环节(如建设与维护)和服务环节通过经营权拍卖、招投标制度以及承包和委托经营等形式,外包给民间部门,以此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日常运营和维护上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