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调整政府支出结构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3)

2016-08-21 01:16
导读:三、加大教育和健康服务等优效品的政府支付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创造能力并 促进相关消费的增长 所谓优效品(merit goods),是基于外部性等市场失灵或

  
  三、加大教育和健康服务等优效品的政府支付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创造能力并
  促进相关消费的增长
  
  所谓优效品(merit goods),是基于外部性等市场失灵或经济公正原则而需要由政府补贴或免费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和健康服务。这里所隐含的市场失灵或不公正主要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其社会边际收益往往超过私人边际收益,个人对社会收益的认识和评价不足,导致支付意愿不强和消费不足;或个人由于流动性约束而无法获得应得的服务。政府在教育和健康服务等优效品上的支出弥补了居民由于认知和流动性约束而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居民消费的替代和补充。但同时,政府的支出也会引致居民在相关(互补)品上的消费,形成政府消费的外部性;并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居民的收入创造能力,从长期看,也可以促进消费的增长。
  从国际上看,优效品的支出是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子项,而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
  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2004年中国为13.5%,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如泰国为22.44%(2000年),墨西哥为25.54%(1999年)。而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看,1997年世界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为5.4%,中等收入国家为4.8%,低收入国家为3.3%(世界银行,2001)。而中国多年来一直在2%~3%之间徘徊,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与国家早在1993年就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承诺的“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存有一定差距。   在卫生领域,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中国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131位,仍属低下水平。从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看,2000年世界平均为5.4%,高收入国家为6.0%,中等收入国家为3.0%,中低收入国家为2.7%,而中国仅为1.9%(世界银行,2004)。再从政府负担比重看,2000年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的政府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7.2%,中国则只负担了39.4%,政府支出所占的这一比例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之一(王绍光,2003)。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为此,在教育和健康服务方面政府要承担更多的支付责任,但要注意两点:(1)政府责任的限度。强调政府的支付责任,并不意味着主张回归过去那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而只是强调政府在基本教育和健康服务中的支付责任。特别是考虑到教育和健康支出方面巨大的城乡差异和群体差异,在扩大政府支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农村和贫困人群的针对性(targeting)和适当倾斜。强调政府责任的有限性意味着应调动国家—市场—社会(公域—私域—第三域)三方的共同力量,形成政府、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等第三部门共同负担教育和健康支出的格局。(2)消费环节的支付与生产环节的供给(delivery)的区分。主张加大政府在教育、健康服务上的支付力度,事实上主要是从消费环节而言的。对于教育、健康服务这类准公共产品而言,还会涉及生产环节的供给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宜过分强调政府的供给责任,而应更多强调竞争、私人参与等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作用,政府只需加强相应的监管责任即可。当然,由于信息不完全或合同不完全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导致私人供给服务质量降低时(特别是在健康服务中),就不宜采用合同外包(contracting out)这种私人参与的方式,而需要采取政府部门内提供(in-house provision)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尽量给予某种激励以提高公共供给的质量。
  
  四、加大社会保障和收入支持的政府
  支出力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这里主要隐含着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 简称SSN)的概念。所谓社会安全网,一般是指由政府作为主体而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政府通过社会救助或收入支持的方式,向收入和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人群或由于高龄、残疾、生病、失业或某些家庭情况而面临额外支出的人群提供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以减少市场机制带来的收入差距、风险及不确定性。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安全网的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广泛采用,并且同社会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伴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安全网这一概念在“九五”计划中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出现。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家财政进行了相应调整:先是从1998年起政府预算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类别:“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之后又从“九五”末期开始连续几年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科目进一步完善,财政社会保障投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充实。
上一篇: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