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2)
2017-01-23 01:07
导读:本文将对外经济的流量和存量均衡状况作为解释变量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的“超均衡”状态对我国未来出口退税
本文将对外经济的流量和存量均衡状况作为解释变量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的“超均衡”状态对我国未来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一国对外经济的流量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的均衡,通过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体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关注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经常账户差额。一国对外经济流量均衡是指一国对外货币性债权债务的头寸状况,用一国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数据对比得出。由于一国对外经济存量均衡对经济影响的长期性,一国政府在关注对外经济流量均衡的同时,也必须十分重视对外经济的存量均衡。
二、1985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流量均衡的变化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有不少人士认为,我国1985年才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其实并不正确。我国最早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是在1952年,1956年取消,再到1966年恢复.又在1973年取消,也就是说1985年以前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两起两落。不过,认为我国现在延续的是1985年的出口退税政策也是可以的,虽然中间有很多调整,但是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了连续而没有中断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在我国几起几落.尽管政府对出口退税政策的利用有时反应迟缓,有时反应过度,但每一次的调整,几乎都与对外经济的流量均衡变动有关,7985年以后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更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中,尽管货物贸易收支总是在顺差和逆差之间徘徊,但服务贸易基本上都是顺差,再加上单边转移也总是顺差,因此,尽管顺差规模有限,但经常账户在大多数年份都还是以顺差结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1984年,我国每年分别有57亿美元、42亿美元和2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不过情况在1985年突然发生了巨大逆转,当年的经常账户出现了高达114亿美元的逆差,这个数字现在看来并不怎么庞大,但在当年,一年的GDP折合成美元也就不过3044亿美元,经常账户逆差已经接近GDP的4%,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危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分析个中缘由,主要是当年进口增长太快而出口增长缓慢,两者的变化极不平衡。1985年的进口是422.5亿美元,比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长了110%,而1985年的出口是273.5亿美元.只比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长了50%,进口增长率是出口增长率的两倍多,当年形成的149亿美元贸易逆差是114亿美元经常账户逆差的1.3倍,也就是说,当年的贸易逆差不仅解释了全部的经常账户逆差,还消耗了经常账户其他项目好不容易获得的顺差。既然问题出在进出口,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只能从进出口着手。在进口方面,政府通过一些行政措施(如限制轿车和办公设备的进口)和经济措施(如提高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来制约进口的过度增长,出口方面,当年的最大动作就是推出了从1973年就已经取消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鼓励出口。这就是我国1985年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对外经济背景.说明治理当年我国对外经济严重的流量失衡是政府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因。经常账户逆差能够较好地解释1985~1993年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原因。在这一段时期的大多年份,我国的经常账户收支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在1990~1992年出现过一定的经常账户顺差,但还未来得及测试它的可持续性,1993年又出现了122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逆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994~1996年,连续3年我国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而且顺差还大幅度增长.这一变化也能解释我国1996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1998年我国政府再一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从此后经常账户平衡的变化来看,这一次的出口退税率上调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反应过度.因为后来的数据说明,影响我国1998~2001年国际收支平衡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每年上百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而出口退税政策对控制资本外逃并不起任何作用。